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 第13-14页 |
1.2.1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简介 | 第13页 |
1.2.2 介孔二氧化硅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3 染料掺杂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 第14-26页 |
1.3.1 染料掺杂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3.2 染料掺杂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应用 | 第16-26页 |
1.4 铱配合物 | 第26-32页 |
1.4.1 简介 | 第26-28页 |
1.4.2 铱配合物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 第28-32页 |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基于5-醛基-2-吡啶噻吩的铱配合物对HSO_3~-和Hg~(2+)的识别 | 第34-49页 |
2.1 前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3 配合物1和2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4 溶液配制与光谱测定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2.3.1 配合物1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38页 |
2.3.2 配合物2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39页 |
2.3.3 配合物1和2识别HSO_3~-的光谱研究 | 第39-45页 |
2.3.4 Hg~(2+)对1和2的光谱影响初探 | 第45-47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苯并吲哚盐型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49-63页 |
3.1 前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3.2.2 配合物3和4的合成 | 第50-51页 |
3.2.3 阴离子滴定实验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3.3.1 配合物3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53页 |
3.3.2 配合物4的合成与表征 | 第53-55页 |
3.3.3 配合物3和4对HSO_3~-的识别研究 | 第55-58页 |
3.3.4 阴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 第58页 |
3.3.5 配合物4与阴离子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58-59页 |
3.3.6 CTAC对配合物4识别HSO_3~-的光谱影响初探 | 第59-60页 |
3.3.7 金属离子对配合物4的光谱影响初探 | 第60-61页 |
3.3.8 Hg~(2+)与4-SO3H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61-62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苯并吲哚盐型铱配合物杂化介孔SiO_2的制备及性质 | 第63-83页 |
4.1 前言 | 第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3-64页 |
4.2.2 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NH_2)的合成 | 第64页 |
4.2.3 4/MSNs-NH_2的制备 | 第64页 |
4.2.4 4/MSNs-NH_2的溶液配制与光谱测定 | 第64-6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82页 |
4.3.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的制备与表征 | 第65-67页 |
4.3.2 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NH_2)的制备与表征 | 第67-68页 |
4.3.3 介孔二氧化硅物理包覆铱配合物4的制备及表征 | 第68-71页 |
4.3.4 pH对4/MSNs-NH_2识别离子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5 4/MSNs-NH_2识别HSO_3~-的光谱研究 | 第72-73页 |
4.3.6 4/MSNs-NH_2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研究 | 第73-75页 |
4.3.7 HSO_3~-和Hg~(2+)/Cu~(2+)的连续识别 | 第75-80页 |
4.3.8 可逆性测试 | 第80-82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82-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