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梅花鹿血清白蛋白概述 | 第10-12页 |
1.2.1 血清白蛋白的基本概念 | 第10页 |
1.2.2 血清白蛋白的功能 | 第10-11页 |
1.2.2.1 结合与运输 | 第10页 |
1.2.2.2 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及物质交换 | 第10页 |
1.2.2.3 清除自由基 | 第10-11页 |
1.2.2.4 抗凝血作用 | 第11页 |
1.2.2.5 酶活性与酶抑制性活性 | 第11页 |
1.2.3 血清白蛋白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1-12页 |
1.3 基因工程 | 第12-14页 |
1.3.1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1.3.2 基因工程的原理 | 第12-13页 |
1.3.3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 第13-14页 |
1.3.4 基因工程的应用 | 第14页 |
1.4 生物活性肽概述 | 第14-18页 |
1.4.1 生物活性肽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1.4.2 生物活性肽的分类 | 第14-15页 |
1.4.3 生物活性肽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4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4.4.1 生物提取法 | 第16页 |
1.4.4.2 酶水解法 | 第16-17页 |
1.4.4.3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7页 |
1.4.4.4 化学合成法 | 第17页 |
1.4.4.5 化学水解法 | 第17页 |
1.4.4.6 基因重组法 | 第17-18页 |
1.4.5 生物活性肽功能预测 | 第18页 |
1.5 IBD概述 | 第18-22页 |
1.5.1 炎症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1.5.2 炎症的意义 | 第18-19页 |
1.5.3 IBD基本概念 | 第19页 |
1.5.4 IBD临床表现 | 第19页 |
1.5.5 IBD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0页 |
1.5.5.1 遗传因素 | 第19页 |
1.5.5.2 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1.5.5.3 感染因素 | 第20页 |
1.5.5.4 免疫因素 | 第20页 |
1.5.6 IBD相关的因子 | 第20-21页 |
1.5.7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手段 | 第21页 |
1.5.8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1.5.8.1 免疫学法建立UC模型 | 第21-22页 |
1.5.8.2 化学法建立UC模型 | 第22页 |
1.5.8.3 复合法建立UC模型 | 第22页 |
1.6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1.6.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第22-23页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6.2.1 梅花鹿血清白蛋白的基因克隆 | 第23页 |
1.6.2.2 梅花鹿血清白蛋白活性肽的功效研究 | 第23-24页 |
1.6.3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1页 |
2.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6-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1.1 生物活性肽 | 第26页 |
2.2.1.2 实验动物 | 第26-27页 |
2.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27-28页 |
2.2.3 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9页 |
2.3.1 梅花鹿血清白蛋白基因克隆 | 第29-34页 |
2.3.1.1 梅花鹿肝脏细胞的提取 | 第29-30页 |
2.3.1.2 肝脏RNA的提取 | 第30页 |
2.3.1.3 梅花鹿cDNA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1.4 PCR引物设计 | 第31页 |
2.3.1.5 PCR反应 | 第31页 |
2.3.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1-32页 |
2.3.1.7 DNA凝胶回收 | 第32页 |
2.3.1.8 目的片段连接 | 第32-33页 |
2.3.1.9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3页 |
2.3.1.10 连接子转化与筛选 | 第33页 |
2.3.1.11 连接子筛选 | 第33-34页 |
2.3.1.12 血清白蛋白基因的预测分析 | 第34页 |
2.3.2 梅花鹿血清白蛋白活性肽体外实验 | 第34-36页 |
2.3.2.1 筛选扩增效果显著的活性肽 | 第34-35页 |
2.3.2.2 筛选活性肽的最佳活性浓度 | 第35-36页 |
2.3.3 梅花鹿血清白蛋白活性肽体内实验 | 第36-39页 |
2.3.3.1 建立DSS结肠炎症模型 | 第36页 |
2.3.3.2 肠炎小鼠的体重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3.3.3 肠炎小鼠的便血分析 | 第36-37页 |
2.3.3.4 肠道炎症小鼠的疾病临床评分方法 | 第37-38页 |
2.3.3.5 老鼠肠道的获取及处理 | 第38页 |
2.3.3.6 肠道组织的石蜡切片 | 第38-39页 |
2.3.3.7 苏木精-伊红染色 | 第39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39-40页 |
2.5 课题流程图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63页 |
3.1 血清白蛋白基因克隆分析 | 第41-47页 |
3.1.1 引物设计分析 | 第41-42页 |
3.1.2 PCR扩增血清白蛋白基因分析 | 第42-44页 |
3.1.3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与检验 | 第44-45页 |
3.1.3.1 蓝白斑筛选 | 第44页 |
3.1.3.2 菌液PCR | 第44-45页 |
3.1.4 目的基因测序结果 | 第45-47页 |
3.2 生物信息学预测活性肽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3 目标活性肽的功效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63页 |
3.3.1 目标活性肽的体外细胞实验 | 第49-53页 |
3.3.1.1 初步筛选预测的活性短肽 | 第49-51页 |
3.3.1.2 目标短肽浓度梯度依赖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3.3.2 目标活性肽体内抑制肠道炎症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3.3.2.1 活性肽对结肠炎小鼠体重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3.3.2.2 活性肽对结肠炎小鼠便血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3.3.3 生物活性肽对结肠炎小鼠肠道长度及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56-59页 |
3.3.3.1 小鼠肠道长度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3.3.3.2 小鼠肠道形态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3.3.4 结肠炎小鼠临床评分的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3.3.5 生物活性肽对结肠炎小鼠肠道组织的影响分析 | 第60-63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布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