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植物修复及其资源化 | 第16-21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及现状 | 第16-17页 |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 | 第17-19页 |
1.1.3 水体修复植物的资源化 | 第19-21页 |
1.2 生物炭的定义、制备与性质 | 第21-25页 |
1.2.1 生物炭的定义及发展概述 | 第21-22页 |
1.2.2 生物炭制备的主要原料与方式 | 第22-24页 |
1.2.3 生物炭的结构性质及表征 | 第24-25页 |
1.3 生物炭的应用 | 第25-35页 |
1.3.1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 | 第25-28页 |
1.3.2 生物炭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 | 第28-31页 |
1.3.3 生物炭在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 | 第31-35页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湿地植物基生物炭的性质结构表征与固碳潜能 | 第37-54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8-39页 |
2.2.2 生物炭样品的制备 | 第39页 |
2.2.3 生物炭的性质测定与结构表征 | 第39-41页 |
2.2.4 湿地植物基生物炭的长期固碳潜能评估 | 第41-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2.3.1 生物炭的性质分析与结构表征 | 第43-49页 |
2.3.2 湿地植物基生物炭的长期固碳潜能评估 | 第49-53页 |
2.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不同湿地植物基生物炭对氨氮和镉的吸附作用及机理 | 第54-70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5-56页 |
3.2.2 生物炭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56页 |
3.2.3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6页 |
3.2.4 等温吸附实验 | 第56页 |
3.2.5 吸附后样品的表征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3.3.1 生物炭的性质分析与结构表征 | 第57-59页 |
3.3.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9-61页 |
3.3.3 等温吸附曲线 | 第61-64页 |
3.3.4 生物炭对氨氮和镉的吸附机制 | 第64-68页 |
3.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美人蕉生物炭吸附镉作用机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70-89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1-72页 |
4.2.2 生物炭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72页 |
4.2.3 吸附实验 | 第72-73页 |
4.2.4 吸附后样品的表征 | 第73页 |
4.2.5 不同机制对生物炭吸附镉的贡献 | 第73-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8页 |
4.3.1 生物炭的性质分析与结构表征 | 第74-76页 |
4.3.2 生物炭对镉的吸附 | 第76-81页 |
4.3.3 生物炭对镉的吸附机理 | 第81-86页 |
4.3.4 生物炭吸附镉的不同机制的贡献值 | 第86-88页 |
4.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改性生物炭微球对水体中磷的吸附作用与机理 | 第89-109页 |
5.1 引言 | 第89-9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4页 |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91页 |
5.2.2 生物炭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91-92页 |
5.2.3 静态批量式吸附实验 | 第92-93页 |
5.2.4 动态连续式吸附实验 | 第93-94页 |
5.2.5 吸附后样品的表征 | 第9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8页 |
5.3.1 生物炭基吸附材料的性质分析与结构表征 | 第94-97页 |
5.3.2 生物炭基样品对磷酸根的静态批量吸附 | 第97-103页 |
5.3.3 镁改性生物炭微球对磷酸根的动态连续吸附 | 第103-105页 |
5.3.4 镁改性生物炭微球对磷酸根的吸附机理 | 第105-108页 |
5.4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生物炭对三价锑的吸附-催化氧化耦合作用与机理 | 第109-124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3页 |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10-111页 |
6.2.2 生物炭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1页 |
6.2.3 吸附实验 | 第111-112页 |
6.2.4 氧化实验 | 第112-113页 |
6.2.5 吸附后样品的表征 | 第11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3页 |
6.3.1 生物炭对Sb(Ⅲ)的吸附实验 | 第113-118页 |
6.3.2 生物炭对Sb(Ⅲ)的氧化实验 | 第118-121页 |
6.3.3 生物炭对Sb(Ⅲ)的吸附机制 | 第121-123页 |
6.4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4-126页 |
7.1.1 湿地植物基生物炭的性质结构表征与固碳潜能 | 第124-125页 |
7.1.2 湿地植物基生物炭对阳离子型污染物氨氮和镉的吸附作用机理 | 第125页 |
7.1.3 美人蕉生物炭吸附镉作用机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125页 |
7.1.4 改性生物炭微球对阴离子型污染物磷酸根的吸附作用与机理 | 第125-126页 |
7.1.5 生物炭对三价锑的吸附-催化氧化耦合作用与机理 | 第12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6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