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1.1 小分子凝胶 | 第8-16页 |
1.1.1 小分子凝胶概述 | 第8-9页 |
1.1.2 小分子凝胶的分类 | 第9-16页 |
1.2 凝胶的研究技术和表征方法 | 第16-17页 |
1.2.1 相转变温度 | 第16页 |
1.2.2 光谱技术 | 第16页 |
1.2.3 显微镜技术 | 第16-17页 |
1.2.4 衍射/散射技术 | 第17页 |
1.3 液晶简介 | 第17-18页 |
1.3.1 液晶 | 第17页 |
1.3.2 液晶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卤键相互作用 | 第18-24页 |
1.4.1 卤键作用概述 | 第18-19页 |
1.4.2 卤键的本质和几何特征 | 第19-20页 |
1.4.3 卤键的应用 | 第20-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4-(p-苯甲酸甲酯基)-5-I-1,2,3-三唑衍生物与吡啶衍生物双组份的合成及凝胶性研究 | 第26-44页 |
2.1 合成路线 | 第26-28页 |
2.2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28-29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4 合成路线 | 第30-35页 |
2.4.1 化合物(3C、6C)的合成 | 第30-31页 |
2.4.2 化合物(NP)的合成路线 | 第31-32页 |
2.4.3 对烷氧基碘代苯(18)的合成路线 | 第32页 |
2.4.4 对烷氧基苯乙炔(20)的合成路线 | 第32-33页 |
2.4.5 化合物(21I)的合成路线 | 第33-34页 |
2.4.6 化合物(1I、3I、16I)的合成路线 | 第34-35页 |
2.5 化合物1I、3I、21I分别与3C、6C、NP的凝胶性能测试 | 第35-42页 |
2.5.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2.5.2 凝胶热稳定性测试 | 第37页 |
2.5.3 凝胶的微观形貌(SEM) | 第37-39页 |
2.5.4 凝胶的X-射线衍射(XRD)研究 | 第39-41页 |
2.5.5 1I-NP双组份凝胶的光响应性能 | 第41-42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4-(p-苯甲酸甲酯基)-5-I-1,2,3-三唑衍生物与吡啶衍生物双组份凝胶驱动力研究及液晶性研究 | 第44-52页 |
3.1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2 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方法 | 第45页 |
3.3 1I-6C、1I-NP干凝胶的红外光谱(FTIR)研究 | 第45-47页 |
3.4 化合物的液晶性研究 | 第47-51页 |
3.4.1 偏光显微镜(POM)研究 | 第48-49页 |
3.4.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 | 第49-50页 |
3.4.3 变温X射线衍射(XRD)研究 | 第50-51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四种酰胺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52-68页 |
4.1 合成路线 | 第52-53页 |
4.2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53-54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4.4 合成路线 | 第54-59页 |
4.4.1 对十二烷氧基苯甲酸甲酯(4)的合成 | 第54-55页 |
4.4.2 对十二烷氧基苯甲酸(5)的合成 | 第55-57页 |
4.4.3 吡嗪二羧酸(14)的合成 | 第57页 |
4.4.4 化合物(1P、2P、3P)的合成 | 第57-59页 |
4.4.5 化合物(16)的合成 | 第59页 |
4.5 化合物1P、2P、3P、16及双组份体系的凝胶性能测试 | 第59-66页 |
4.5.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59-61页 |
4.5.2 凝胶热稳定性测试 | 第61-62页 |
4.5.3 凝胶的微观形貌(SEM) | 第62-63页 |
4.5.4 凝胶的X射线衍射(XRD)研究 | 第63-64页 |
4.5.5 凝胶的红外光谱(IR)研究 | 第64-65页 |
4.5.6 凝胶的紫外光谱(UV)研究 | 第65-66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