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清凉饮料论文--功能饮料论文

乳酸菌发酵马铃薯及其高密度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9-17页
    1.1 马铃薯概述第9页
        1.1.1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第9页
        1.1.2 马铃薯的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第9页
    1.2 乳酸菌发酵食品概述第9-12页
        1.2.1 乳酸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改善第9-10页
        1.2.2 乳酸菌发酵食品的生理功能第10-11页
        1.2.3 乳酸菌发酵食品的应用第11-12页
    1.3 嗜热链球菌及高密度培养概述第12-14页
        1.3.1 嗜热链球菌概述第12-13页
        1.3.2 高密度培养概述第13-14页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4-17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4.2 研究内容第15-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7页
    2.1 实验材料第17-19页
        2.1.1 实验菌株及来源第17页
        2.1.2 试剂耗材第17-18页
        2.1.3 仪器与设备第18页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18-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7页
        2.2.1 菌株的活化及保藏第19页
        2.2.2 活菌数及菌体密度的测定第19页
        2.2.3 马铃薯基本成分的测定第19页
        2.2.4 马铃薯发酵工艺流程及指标的测定第19-20页
        2.2.5 马铃薯产品感官评分标准第20-21页
        2.2.6 马铃薯发酵复配原料的优化第21页
        2.2.7 马铃薯发酵条件的优化第21-23页
        2.2.8 马铃薯发酵工艺响应面优化第23-24页
        2.2.9 产品品质分析第24-25页
        2.2.10 产品保藏期品质的分析第25页
        2.2.11 嗜热链球菌176高密度培养优化第25-2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7-57页
    3.1 乳酸菌发酵马铃薯原料复配的优化第27-32页
        3.1.1 内蒙古马铃薯与市售马铃薯基本成分分析与比较第27页
        3.1.2 马铃薯与水比例的确定第27-28页
        3.1.3 白砂糖浓度的确定第28-30页
        3.1.4 牛乳添加量的确定第30-31页
        3.1.5 灭菌条件的确定第31-32页
    3.2 马铃薯乳酸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2-36页
        3.2.1 发酵菌种的确定第32页
        3.2.2 发酵菌种比例的优化第32-33页
        3.2.3 接种量的优化第33-34页
        3.2.4 发酵温度的优化第34-35页
        3.2.5 发酵时间的优化第35-36页
    3.3 乳酸菌发酵马铃薯工艺响应面的优化第36-42页
        3.3.1 Plackett-Burman设计结果第36-38页
        3.3.2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第38页
        3.3.3 中心复合试验结果第38-42页
    3.4 产品品质的分析第42-50页
        3.4.1 产品相关指标第42页
        3.4.2 有机酸分析第42-46页
        3.4.3 风味成分分析第46-50页
    3.5 乳酸菌发酵马铃薯保质期的研究第50-53页
        3.5.1 产品pH的变化第50-51页
        3.5.2 产品酸度的变化第51页
        3.5.3 产品活菌数的变化第51-52页
        3.5.4 产品感官评分的变化第52-53页
    3.6 嗜热链球菌176高密度培养的优化第53-57页
        3.6.1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第53页
        3.6.2 转速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第53-54页
        3.6.3 中和剂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第54-55页
        3.6.4 恒定pH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第55页
        3.6.5 优化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第55-57页
4 结论第57-59页
5 展望第59-60页
6 参考文献第60-66页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6-67页
8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公司塑身内衣对皮肤血流的影响与塑形效果研究
下一篇:两类带有非局部扩散项的种群模型的行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