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30页 |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经营者、股东 | 第17-18页 |
·信贷契约 | 第18-19页 |
·信贷契约治理 | 第19-20页 |
·信贷契约治理效应 | 第2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的安排 | 第24-27页 |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27-3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7-29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2 信贷契约治理效应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30-54页 |
·企业契约理论 | 第30-32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2-35页 |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信号传递理论 | 第32-34页 |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 第34-35页 |
·债务融资治理理论 | 第35-42页 |
·债务规模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 | 第35-39页 |
·债务期限结构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 | 第39-40页 |
·债务配置结构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 | 第40-42页 |
·信贷契约治理理论 | 第42-50页 |
·信贷契约治理的理论研究 | 第42-44页 |
·信贷契约治理的实证研究 | 第44-50页 |
·文献评述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3 信贷契约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54-87页 |
·信贷契约治理的基础和实现条件 | 第54-63页 |
·信贷契约治理的基础:信息 | 第54-59页 |
·信贷契约治理效应的实现条件 | 第59-63页 |
·信贷契约要素治理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63-74页 |
·激励机制与贷款规模治理效应的模型分析 | 第64-68页 |
·激励机制与贷款期限治理效应的模型分析 | 第68-72页 |
·激励机制与贷款利率治理效应的模型分析 | 第72-74页 |
·债务再谈判的治理效应分析 | 第74-85页 |
·激励机制与债务再谈判 | 第74-76页 |
·债务减免信号传递功能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76-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4 我国信贷契约治理的制度背景分析 | 第87-98页 |
·法律制度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 第87-93页 |
·政府干预削减了银行监督动力 | 第93-96页 |
·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干预 | 第93-95页 |
·政府对上市公司的保护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信贷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98-122页 |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98-103页 |
·财务状况与信贷决策 | 第99-100页 |
·公司治理状况与信贷决策 | 第100-103页 |
·公司自身特征与信贷决策 | 第103页 |
·研究设计 | 第103-108页 |
·样本选取 | 第103-104页 |
·模型和变量 | 第104-108页 |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8-121页 |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分析 | 第108-113页 |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13-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6 信息透明度与信贷契约治理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122-144页 |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22-124页 |
·信贷契约的治理效应 | 第122-123页 |
·信息透明度与信贷契约的治理效应 | 第123-124页 |
·研究设计 | 第124-131页 |
·样本选取 | 第124-125页 |
·模型和变量 | 第125-131页 |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131-142页 |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分析 | 第131-135页 |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35-141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141-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7 本文总结 | 第144-151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4-147页 |
·理论分析 | 第144-145页 |
·环境分析 | 第145-146页 |
·实证分析 | 第146-147页 |
·提高我国信贷契约治理效应的政策和建议 | 第147-150页 |
·改善我国信贷契约的治理环境,为信贷契约治理提供充分的实现条件 | 第147-149页 |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信贷契约治理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 | 第149页 |
·建立和健全债务减免信号传递机制,发挥债务再谈判的治理作用 | 第149-150页 |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 第150-1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1-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2-161页 |
后记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