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江苏常熟花边传承创新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6-28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16-18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9-22页 |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2-24页 |
| 1.4 相关研究的界定 | 第24-25页 |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5-28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2 常熟花边传承创新机制现状 | 第28-53页 |
| 2.1 常熟花边 | 第28-42页 |
| 2.1.1 常熟花边及其历史 | 第28-34页 |
| 2.1.2 发展变迁的内外因素 | 第34-42页 |
| 2.2 传承创新机制要素分析 | 第42-48页 |
| 2.2.1 时间要素 | 第42-44页 |
| 2.2.2 意识要素 | 第44-46页 |
| 2.2.3 设计要素 | 第46-47页 |
| 2.2.4 媒介要素 | 第47-48页 |
| 2.3 传承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8-5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3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手工艺的研究 | 第53-59页 |
| 3.1 营销模式 | 第53-56页 |
| 3.1.1 盈利为主 | 第53-54页 |
| 3.1.2 体验学习为主 | 第54-56页 |
| 3.2 典型案例 | 第56-58页 |
| 3.2.1 团扇 | 第56-57页 |
| 3.2.2 皮具 | 第57-5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4 "互联网+"背景下常熟花边传承创新机制的思路 | 第59-77页 |
| 4.1 传承策略 | 第59-65页 |
| 4.1.1 风格传承 | 第59-61页 |
| 4.1.2 技艺传承 | 第61-64页 |
| 4.1.3 多维传承 | 第64-65页 |
| 4.2 营销策略 | 第65-69页 |
| 4.2.1 营销模式 | 第65-67页 |
| 4.2.2 定价对策 | 第67-69页 |
| 4.3 创新策略 | 第69-74页 |
| 4.3.1 设计推动 | 第69-72页 |
| 4.3.2 人才复合 | 第72-74页 |
| 4.4 传承创新机制的重建 | 第74-7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5 "互联网+"背景下常熟花边的实践 | 第77-105页 |
| 5.1 常熟花边的调研 | 第77-82页 |
| 5.1.1 调研目的与方法 | 第77-78页 |
| 5.1.2 问卷设计与统计过程 | 第78-82页 |
| 5.2 设计实践 | 第82-103页 |
| 5.2.1 产品设计 | 第82-91页 |
| 5.2.2 传播设计 | 第91-10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结论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117-118页 |
| 附录A | 第118-120页 |
| 附录B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