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用于黑臭水体修复的硫氧化菌师选与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6页
        1.1.1 黑臭水体及其危害第9-11页
        1.1.2 黑臭水体的成因第11-14页
        1.1.3 黑臭水体的修复技术第14-16页
    1.2 黑臭水体的生物修复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生物强化技术第16页
        1.2.2 硫氧化菌第16-20页
        1.2.3 黑臭水体水质评价指标第20-21页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1页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硫氧化菌分离筛选与溶解氧控制方法的优化第23-29页
    2.1 前言第23页
    2.2 硫氧化菌分离方法的优化第23-24页
        2.2.1 分离、筛选过程中所用培养基第23-24页
        2.2.2 硫氧化菌的分离方法第24页
    2.3 硫氧化菌筛选方法的优化第24-26页
        2.3.1 Na_2S培养基第24-25页
        2.3.2 高通量筛选方法第25-26页
    2.4 降解实验条件中溶解氧的控制方法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硫氧化菌的富集、分离与筛选第29-39页
    3.1 前言第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3.2.1 污泥来源及预处理第29-30页
        3.2.2 培养基第30页
        3.2.3 硫氧化菌的富集条件与方法第30-31页
        3.2.4 硫氧化菌的分离方法第31页
        3.2.5 硫氧化菌的高通量筛选第31页
        3.2.6 硫氧化菌的鉴定第31-32页
    3.3 硫氧化菌的最优富集条件与富集结果第32-33页
    3.4 硫氧化菌的分离结果第33-34页
    3.5 硫氧化菌的筛选第34-37页
        3.5.1 3种培养基下硫氧化菌的硫化物去除效果第34-36页
        3.5.2 3种培养基下硫氧化菌的生长情况第36-37页
    3.6 硫氧化菌的分类鉴定结果第37-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环境条件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影响的研究第39-54页
    4.1 前言第39页
    4.2 实验方法第39-42页
        4.2.1 研究选用的硫氧化菌第39页
        4.2.2 硫化物浓度测定方法第39-40页
        4.2.3 硫氧化菌的最适生长条件研究第40页
        4.2.4 有机碳源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0-41页
        4.2.5 溶解氧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1页
        4.2.6 硝酸盐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1-42页
    4.3 硫氧化菌的最适生长条件研究第42-43页
    4.4 外加有机碳源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3-45页
        4.4.1 外加有机碳源对硫氧化菌硫化物代谢能力的影响第43-44页
        4.4.2 外加有机碳源对硫氧化菌生长的影响第44-45页
    4.5 溶解氧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5-48页
        4.5.1 溶解氧对硫氧化菌硫化物代谢能力的影响第45-47页
        4.5.2 溶解氧对硫氧化菌生长的影响第47-48页
    4.6 硝酸盐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8-52页
        4.6.1 硝酸盐对硫氧化菌硫化物代谢能力的影响第48-50页
        4.6.2 硝酸盐对硫氧化菌生长的影响第50-51页
        4.6.3 培养基中硝酸盐与硫酸盐变化情况第51-52页
    4.7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硫氧化菌菌剂对模拟黑臭水体水质中硫化物的去除第54-65页
    5.1 前言第54页
    5.2 实验方法第54-57页
        5.2.1 硫氧化菌菌剂复配方法第54页
        5.2.2 模拟黑臭水体水质第54-56页
        5.2.3 硫氧化菌菌剂复配方式对模拟黑臭水体水质修复的研究方法第56-57页
        5.2.4 硫氧化菌菌剂投加量对模拟黑臭水体水质修复效果的研究方法第57页
        5.2.5 投加载体对模拟黑臭水体水质修复效果的研究方法第57页
    5.3 实验条件的进一步优化第57-60页
    5.4 硫氧化菌菌剂复配方式对模拟黑臭水体水质修复效果的影响第60-62页
    5.5 硫氧化菌菌剂投加量对模拟黑臭水体水质修复效果的影响第62-63页
    5.6 投加载体对模拟黑臭水体水体修复效果的影响第63-64页
    5.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硫氧化菌菌剂修复黑臭水体的现场试验第65-74页
    6.1 前言第65页
    6.2 现场与装置第65-67页
        6.2.1 黑臭水体及修复工艺概况第65-66页
        6.2.2 中试装置与规模第66-67页
    6.3 实验方法第67-69页
        6.3.1 中试实验条件第67-68页
        6.3.2 实验相关指标第68-69页
    6.4 投加硫氧化菌菌剂对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第69页
    6.5 投加硫氧化菌菌剂对水体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第69-71页
    6.6 投加硫氧化菌菌剂对水体氨氮浓度的影响第71页
    6.7 投加硫氧化菌菌剂对水体释放硫化氢浓度的影响第71-73页
    6.8 投加硫氧化菌菌剂对水体电导率的影响第73页
    6.9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74-76页
    7.1. 结论第74-75页
    7.2. 建议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Y银行同业业务平台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下一篇: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与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