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PL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协同智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基于3PL入厂物流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基于4PL物流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汽车物流协同协作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 | 第20-29页 |
2.1 基本理论 | 第20-25页 |
2.1.1 入厂物流 | 第20-21页 |
2.1.2 4PL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协同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1.4 集成论 | 第23-25页 |
2.2 相关技术 | 第25-28页 |
2.2.1 SOA架构 | 第25-26页 |
2.2.2 Web Service技术 | 第26-27页 |
2.2.3 RFID技术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3PL的入厂物流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 第29-40页 |
3.1 基于3PL的入厂物流模式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3.1.1 循环取货模式在入厂物流中应用 | 第29-30页 |
3.1.2 3PL物流模式的应用现状 | 第30-31页 |
3.1.3 基于3PL循环取货物流模式的应用 | 第31-33页 |
3.2 基于3PL循环取货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3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需改进的方向 | 第37-39页 |
3.3.1 入厂物流改进路径 | 第37-38页 |
3.3.2 入厂物流改进方法探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4PL的入厂物流集成系统设计 | 第40-58页 |
4.1 入厂物流集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40-45页 |
4.1.1 入厂物流体系成员需求 | 第41-44页 |
4.1.2 入厂物流4PL决策需求 | 第44-45页 |
4.2 入厂物流集成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第45-48页 |
4.3 入厂物流集成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48-53页 |
4.3.1 基础信息模块 | 第49-50页 |
4.3.2 物流信息发布模块 | 第50-51页 |
4.3.3 库存管理模块 | 第51-52页 |
4.3.4 运输管理模块 | 第52页 |
4.3.5 4PL决策支持模块 | 第52-53页 |
4.3.6 接口模块 | 第53页 |
4.4 入厂物流集成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第53-56页 |
4.4.1 数据库组成 | 第53-54页 |
4.4.2 数据流与数据结构 | 第54-56页 |
4.5 入厂物流集成系统应用预期效果展望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基于4PL的入厂物流体系协同管理 | 第58-78页 |
5.1 入厂物流体系协同管理实施目标 | 第58-63页 |
5.1.1 协同组织充分信任 | 第58-59页 |
5.1.2 协同成员目标一致 | 第59-60页 |
5.1.3 协同信息高度共享 | 第60-61页 |
5.1.4 协同资源高效整合 | 第61-63页 |
5.2 入厂物流体系协同管理运作机制 | 第63-65页 |
5.3 入厂物流体系协同管理效益分析 | 第65-68页 |
5.3.1 基于3PL的入厂物流博弈效益 | 第65-67页 |
5.3.2 基于4PL的入厂物流协同效益 | 第67-68页 |
5.4 入厂物流体系协同利益分配 | 第68-77页 |
5.4.1 协同利益分配原则 | 第68-69页 |
5.4.2 协同利益分配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5.4.3 基于协同贡献的Shapley分配 | 第70-71页 |
5.4.4 基于风险承担和协同满意的综合修正 | 第71-74页 |
5.4.5 协同利益分配实际算例验证 | 第74-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8-8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8-7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与本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