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及其感染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3-3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18页 |
(一)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第14-15页 |
(二)新时代的青年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 第15-16页 |
(三)新时代的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示 | 第16-17页 |
(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仪式感染性的新探索 | 第17-1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一)关于仪式问题的研究 | 第18-22页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问题的研究 | 第22-23页 |
(三)关于感染性问题的研究 | 第23-28页 |
(四)关于以上研究的评述 | 第28-30页 |
三、研究设计与创新之处 | 第30-3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本质规定 | 第34-51页 |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 | 第34-39页 |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 | 第35-36页 |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 | 第38-39页 |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化实践 | 第39-4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范畴界定 | 第39-4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基本属性 | 第40-42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主要类型 | 第42-4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基本内涵 | 第44-5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概念提出 | 第45-4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理论依托 | 第46-4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主要特征 | 第48-51页 |
第二章 教育仪式的发展演化和历史经验 | 第51-69页 |
一、教育仪式历史变迁的经验梳理 | 第51-60页 |
(一)传统教育仪式的底蕴奠定 | 第51-56页 |
(二)近代教育仪式的演化变迁 | 第56-58页 |
(三)现代教育仪式的多元整合 | 第58-60页 |
二、教育仪式历史经验的理性思考 | 第60-64页 |
(一)仪式的外在形式与核心内容必须统一 | 第61-62页 |
(二)仪式的组织程序与过程管理必须规范 | 第62-63页 |
(三)仪式的感染效果与育人目标必须对应 | 第63-64页 |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现实要求 | 第64-69页 |
(一)坚持思想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 第64-65页 |
(二)符合时代需要,切合高校发展 | 第65-66页 |
(三)尊重教育规律,贴近学生实际 | 第66-67页 |
(四)重视网络影响,拓展仪式空间 | 第67-69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现状考察 | 第69-93页 |
一、认知度 | 第69-7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内涵认识 | 第70-7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形式功能 | 第73-76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象征意义 | 第76-78页 |
(四)“认知”在“形式主义”下的价值迷失 | 第78-79页 |
二、参与度 | 第79-86页 |
(一)主体被动化:主动到被动的扭曲 | 第80-82页 |
(二)主体匿名化:被群体替代和淹没 | 第82-83页 |
(三)主体工具化:“叛逆”与“觉醒” | 第83-85页 |
(四)参与主体的缺位与疏离 | 第85-86页 |
三、感染度 | 第86-93页 |
(一)理性设计下的情感皈依 | 第87-89页 |
(二)感性实践中的情感升华 | 第89-91页 |
(三)感染效果的现实失落与终极关怀 | 第91-93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作用机理 | 第93-11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发生机制 | 第93-9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关键环节 | 第95-100页 |
(一)价值识别 | 第95-97页 |
(二)主体共鸣 | 第97-98页 |
(三)情绪强化 | 第98-99页 |
(四)价值内化 | 第99-100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影响要素 | 第100-112页 |
(一)价值内涵 | 第100-102页 |
(二)主体间性 | 第102-104页 |
(三)程序设计 | 第104-107页 |
(四)情境渲染 | 第107-109页 |
(五)互动过程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体系建构 | 第112-14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体系建构的基本规范 | 第112-121页 |
(一)核心是价值观的融入 | 第113-116页 |
(二)原则是尊重主体间性 | 第116-117页 |
(三)关键是完善仪式情境 | 第117-120页 |
(四)要求是与时俱进和积极创新 | 第120-12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体系建构的重点内容 | 第121-131页 |
(一)落实“政治表达仪式” | 第122-123页 |
(二)创新“成长发展仪式” | 第123-125页 |
(三)重视“日常行为仪式” | 第125-126页 |
(四)整合“表彰激励仪式” | 第126-128页 |
(五)规范“规训惩罚仪式” | 第128-129页 |
(六)构建“网络教育仪式” | 第129-131页 |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建构的实践个案 | 第131-135页 |
(一)“带着国旗去旅行”教育实践活动 | 第131-132页 |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体系建构 | 第132-13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发生 | 第133-135页 |
(四)结论与启示 | 第135页 |
四、仪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135-140页 |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新理念 | 第136-137页 |
(二)推动旧仪式的改造和新仪式的创设 | 第137-138页 |
(三)精心设计每一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 第138页 |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评价反馈 | 第138-140页 |
结语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7页 |
后记 | 第147-14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