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微小型压电泵研究概况 | 第11-20页 |
| ·微小型压电泵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微小型压电泵的特点 | 第12页 |
| ·微小型压电泵的种类 | 第12-16页 |
| ·压电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主动阀压电泵的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 ·主动微小型阀介绍 | 第20页 |
| ·压电驱动式主动阀压电泵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微小型压电泵的应用前景 | 第22-2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 第2章 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用振子的理论分析及性能测试 | 第26-41页 |
| ·压电基础理论 | 第26-31页 |
| ·压电材料和压电效应 | 第26-28页 |
| ·极化处理及性能参数的选择 | 第28-30页 |
| ·振动模态的分析 | 第30页 |
| ·谐振频率的选取 | 第30-31页 |
| ·压电驱动器的种类及特点 | 第31-33页 |
| ·压电叠堆驱动器 | 第31页 |
| ·压电晶片驱动器 | 第31-33页 |
| ·压电振子的理论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33-36页 |
| ·基本假设 | 第33-34页 |
| ·Rayleigh-Ritz 法求解 | 第34-36页 |
| ·压电振子的性能测试 | 第36-40页 |
|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 ·压电振子的中心点的测试 | 第37-38页 |
| ·振子中心的变形与电压和频率的关系 | 第38-39页 |
| ·振子中心的位移与预紧力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 第3章 微小型主动阀体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第41-48页 |
| ·基于阀体结构的流量计算 | 第41-42页 |
| ·微小型主动阀体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45页 |
| ·有限元概述及ANSYS | 第42-43页 |
| ·微小型主动阀的流场分析 | 第43-45页 |
| ·微小型主动阀体的实验验证 | 第45-47页 |
| ·阀口厚度与压电泵输出流量的关系 | 第45-46页 |
| ·阀口开度与压电泵输出流量的关系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4章 微小型压电泵体的结构设计和流量分析 | 第48-59页 |
| ·微小型泵体的结构设计 | 第48-54页 |
| ·压电泵输出流量的理论计算及测试 | 第48-49页 |
| ·压电泵腔体高度的设计 | 第49-50页 |
| ·隔离膜厚度与流量变化的关系 | 第50页 |
| ·微泵出口位置分析 | 第50-52页 |
| ·进出口直径的选择 | 第52-53页 |
| ·管嘴形式的选择 | 第53-54页 |
| ·边界条件的影响 | 第54-58页 |
| ·不同类驱动信号的响应测试分析 | 第55-58页 |
| ·不同夹持条件下的位移特性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的实验对比研究 | 第59-79页 |
| ·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59-60页 |
| ·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的优点和特点 | 第60页 |
| ·正交实验的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 ·串联多腔体压电泵的输出特性理论分析 | 第65-66页 |
| ·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的设计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66-78页 |
| ·单腔双主动阀压电泵的实验研究 | 第67-69页 |
| ·单腔双主动阀复合压电泵的实验研究 | 第69-73页 |
| ·双腔串联式压电泵的实验研究 | 第73-76页 |
| ·三种压电泵的输出特性的比较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6章 微小型主动阀压电泵的控制系统的研究 | 第79-96页 |
|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79-86页 |
| ·驱动电源的选取 | 第80-81页 |
| ·单片机选择 | 第81-82页 |
| ·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82-83页 |
| ·接口标准 | 第83-84页 |
|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84-86页 |
| ·反馈电路的设计 | 第86页 |
| ·控制系统的软件组成 | 第86-91页 |
| ·主程序模块设计 | 第87页 |
| ·用户界面设计 | 第87-91页 |
| ·主动阀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 | 第91-94页 |
| ·测试内容和测试装置 | 第91页 |
| ·测试原理 | 第91-92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6-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9-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2页 |
| 摘要 | 第112-115页 |
| ABSTRACT | 第115-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