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19页 |
2.1.1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页 |
2.1.2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 第18页 |
2.1.3 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1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2.2.1 基于不同框架政策分析工具的农业支持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关于农业支持政策及水平研究 | 第20页 |
2.2.3 综合述评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阶段的确定 | 第22-29页 |
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2-23页 |
3.1.1 相似的基本农情 | 第22页 |
3.1.2 相邻的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3.2 主要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 第23-27页 |
3.2.1 人均GDP | 第23-24页 |
3.2.2 农业增加值占比 | 第24-25页 |
3.2.3 农业劳动力占比 | 第25页 |
3.2.4 城镇化率 | 第25-26页 |
3.2.5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 | 第26-27页 |
3.3 研究阶段确定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农业支持水平比较 | 第29-43页 |
4.1 总支持水平及结构比较 | 第29-32页 |
4.1.1 总支持水平比较 | 第29-30页 |
4.1.2 总支持结构比较 | 第30-32页 |
4.2 生产者支持水平及结构比较 | 第32-35页 |
4.2.1 生产者支持水平比较 | 第32-33页 |
4.2.2 生产者支持结构比较 | 第33-35页 |
4.3 一般服务支持水平及结构比较 | 第35-40页 |
4.3.1 一般服务支持水平比较 | 第36页 |
4.3.2 一般服务支持结构比较 | 第36-40页 |
4.4 主要农产品支持水平比较 | 第40-41页 |
4.4.1 主要谷物的支持水平比较 | 第40页 |
4.4.2 主要畜产品支持水平比较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农业支持政策绩效比较分析 | 第43-56页 |
5.1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 | 第43-47页 |
5.1.1 DEA的基本模型C2R模型 | 第43-45页 |
5.1.2 超效率DEA模型 | 第45-46页 |
5.1.3 应用DEA进行农业支持政策绩效分析的可行性 | 第46-47页 |
5.2 农业支持政策绩效分析 | 第47-52页 |
5.2.1 数据来源与模型变量的选取 | 第47-50页 |
5.2.2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5.3 改善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效率的途径 | 第52-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政策启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