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8页 |
1.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 第14-16页 |
1.1.1 植物淀粉的分类及化学组成 | 第14-15页 |
1.1.2 淀粉粒的形态和大小 | 第15-16页 |
1.2 淀粉合成和贮藏组织 | 第16-17页 |
1.3 淀粉合成过程 | 第17-19页 |
1.3.1 淀粉在叶片中的合成 | 第17页 |
1.3.2 淀粉在贮藏器官中的合成 | 第17-19页 |
1.4 淀粉合成相关酶 | 第19-23页 |
1.4.1 蔗糖合酶 | 第19-21页 |
1.4.2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 第21页 |
1.4.3 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 | 第21-22页 |
1.4.4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 第22页 |
1.4.5 淀粉分支酶 | 第22页 |
1.4.6 淀粉去分支酶 | 第22-23页 |
1.5 谷物籽粒淀粉合成过程中相关转运蛋白 | 第23-26页 |
1.5.1 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SUTs) | 第23页 |
1.5.2 SWEET蛋白 | 第23-24页 |
1.5.3 葡萄糖-6-磷酸/磷酸转运蛋白(Glucose 6-phosph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GPT) | 第24页 |
1.5.4 ATP/ADP 转运蛋白(ATP/ADP translocator protein,AATP) | 第24-25页 |
1.5.5 ADP-葡萄糖转运蛋白(ADP-glucose transporter,BT1) | 第25-26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2.1.2 酶及生化试剂 | 第28-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8页 |
2.2.1 田间试验 | 第29页 |
2.2.2 田间农艺性状数据采集 | 第29页 |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9页 |
2.2.4 植物叶片DNA提取 | 第29-30页 |
2.2.5 小麦材料总RNA提取 | 第30页 |
2.2.6 反转录 | 第30-31页 |
2.2.7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 第31-32页 |
2.2.8 PCR产物的回收及连接与转化 | 第32页 |
2.2.9 质粒提取 | 第32-33页 |
2.2.10 测序反应 | 第33页 |
2.2.11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33-34页 |
2.2.1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4页 |
2.2.13 载体构建 | 第34-35页 |
2.2.1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阳性株系鉴定 | 第35页 |
2.2.15 转基因水稻籽粒GUS染色及β-葡萄糖苷酸酶活性分析 | 第35-37页 |
2.2.16 淀粉粒形态观察 | 第37页 |
2.2.1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55页 |
3.1 TaBT1 的克隆与染色体定位 | 第38-40页 |
3.2 TaBT1 表达模式分析 | 第40-43页 |
3.2.1 Ta BT1 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第40页 |
3.2.2 Ta BT1-6A/6B/6D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3.3 TaBT1 转基因小麦功能研究 | 第43-44页 |
3.3.1 Ta BT1 转基因小麦表型分析 | 第43页 |
3.3.2 Ta BT1 转基因小麦淀粉粒形态 | 第43-44页 |
3.4 TaBT1 的单倍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 第44-50页 |
3.4.1 Ta BT1 单倍型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4-45页 |
3.4.2 Ta BT1-6B单倍型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5-48页 |
3.4.3 Ta BT1-6B不同单倍型在遗传群体中的效应 | 第48页 |
3.4.4 Ta BT1-6B不同单倍型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3.4.5 Ta BT1-6B不同单倍型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49-50页 |
3.5 TaBT1-6B等位变异在小麦育种中的选择 | 第50-51页 |
3.5.1 TaBT1-6B等位变异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选择 | 第50-51页 |
3.5.2 TaBT1-6B等位变异在全球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 第51页 |
3.6 TaBT1 在小麦多倍体化过程中的选择 | 第51-53页 |
3.6.1 TaBT1 在多倍体化过程中的核苷酸多态性变化 | 第51-53页 |
3.6.2 TaBT1-6B在多倍体化过程中的遗传分化 | 第53页 |
3.7 TaBT1-6B与 TaAGP的单倍型组合效应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5-59页 |
4.1 TaBT1 通过影响淀粉合成效率调控小麦TKW | 第55页 |
4.2 造成Ta BT1-6B单倍型之间表型差异的区段位于启动子区 | 第55-56页 |
4.3 基于Ta BT1-6B等位变异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 第56-57页 |
4.4 TaBT1 在小麦多倍化和改良过程中经历了选择 | 第57页 |
4.5 由当前小麦市场需求引发的关于淀粉研究的思考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3页 |
附录 | 第7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