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3-4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1 交易成本 | 第23-24页 |
2.1.2 市场失灵 | 第24-25页 |
2.1.3 开放式创新 | 第25-26页 |
2.1.4 创新生态系统 | 第26-27页 |
2.2 大学-产业合作综述 | 第27-36页 |
2.2.1 大学-产业合作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2.2.2 大学-产业合作前因评述 | 第28-32页 |
2.2.3 大学-产业合作绩效评述 | 第32-36页 |
2.3 政府角色对大学-产业合作绩效影响的综述 | 第36-38页 |
2.3.1 政府干预大学-产业合作的动机评述 | 第36-37页 |
2.3.2 政府干预大学-产业合作效果评述 | 第37-38页 |
2.4 中介组织在大学-产业合作中的作用评述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中国大学-产业合作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评估 | 第41-63页 |
3.1 大学效率研究背景分析 | 第41-44页 |
3.1.1 大学使命的转变 | 第41-42页 |
3.1.2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效率 | 第42-43页 |
3.1.3 大学-产业合作效率 | 第43-44页 |
3.2 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44-50页 |
3.2.1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3.2.2 效率评估数据 | 第45-47页 |
3.2.3 效率潜在决定因素的数据 | 第47-50页 |
3.3 实证分析 | 第50-60页 |
3.3.1 效率评估 | 第50-54页 |
3.3.2 效率潜在影响因素的作用 | 第54-58页 |
3.3.3 不同类型大学的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4章 大学-产业合作、政府资助与产业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 | 第63-85页 |
4.1 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合作现状分析 | 第63-69页 |
4.2 假设开发 | 第69-72页 |
4.2.1 大学-产业合作、研究机构-产业合作与产业创新效率 | 第69-70页 |
4.2.2 政府资助和产业创新效率 | 第70-71页 |
4.2.3 吸收能力的作用 | 第71-72页 |
4.3 方法、变量和数据 | 第72-74页 |
4.3.1 方法 | 第72-73页 |
4.3.2 数据和变量 | 第73-74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74-82页 |
4.4.1 学术-产业合作对产业创新效率的作用 | 第74-77页 |
4.4.2 区域比较分析 | 第77-81页 |
4.4.3 稳健性检验 | 第81-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5章 大学-产业合作对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中介机构的调节作用 | 第85-105页 |
5.1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发展概况 | 第85-89页 |
5.2 假设开发 | 第89-92页 |
5.2.1 大学-产业合作与产业创新产出关系分析 | 第89-90页 |
5.2.2 研究机构-产业合作与产业创新产出关系分析 | 第90-91页 |
5.2.3 中介机构的调节作用 | 第91-92页 |
5.3 方法、变量和数据 | 第92-97页 |
5.3.1 方法 | 第92-93页 |
5.3.2 变量 | 第93-94页 |
5.3.3 数据 | 第94-97页 |
5.4 实证结果 | 第97-103页 |
5.4.1 学术-产业创新合作评估结果 | 第97-98页 |
5.4.2 沿海和内陆比较分析 | 第98-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105-11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07-109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