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文献回顾 | 第19-32页 |
1 固定矫治、牙釉质脱矿与白斑损伤 | 第19-24页 |
2 牙釉质脱矿程度的实验室检测 | 第24-26页 |
3 白斑损伤的防治措施 | 第26-32页 |
第一部分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检测 | 第32-50页 |
实验一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的制备及其物理机械性能检测 | 第32-44页 |
1 材料 | 第32-34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2-34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2 方法 | 第34-39页 |
2.1 季铵盐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正十二烷基-甲基溴化铵(MAE-DB)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 纳米无定形磷酸钙(NACP)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 树脂基质的制备 | 第36页 |
2.4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的配制 | 第36-37页 |
2.5 新型正畸粘接剂机械性能的检测 | 第37-38页 |
2.6 新型正畸粘接剂吸水性能的检测 | 第38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 | 第39-41页 |
3.1 纳米无定形磷酸钙(NACP)的观察分析 | 第39页 |
3.2 新型正畸粘接剂的机械性能 | 第39-41页 |
3.3 新型正畸粘接剂的吸水性能 | 第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实验二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的粘接性能检测 | 第44-50页 |
1 材料 | 第44-45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2 方法 | 第45-46页 |
2.1 粘接试件的制备 | 第45页 |
2.2 剪切粘接强度测试 | 第45-46页 |
2.3 粘接剂残留指数记分 | 第46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46页 |
3 结果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二部分 不同老化方式对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50-63页 |
实验一 冷热循环老化对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50-56页 |
1 材料 | 第50-51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0-51页 |
2 方法 | 第51页 |
2.1 粘接试件的制备 | 第51页 |
2.2 冷热循环老化 | 第51页 |
2.3 剪切粘接强度测试和粘接剂残留指数记分 | 第51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实验二 酸脱矿老化对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56-63页 |
1 材料 | 第56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6页 |
2 方法 | 第56-58页 |
2.1 粘接试件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 酸脱矿老化 | 第57页 |
2.3 剪切粘接强度测试和粘接剂残留指数记分 | 第57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57-58页 |
3 结果 | 第58-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第三部分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的抗菌性能研究 | 第63-73页 |
实验一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细菌黏附情况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63-68页 |
1 材料 | 第63-64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3-64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4页 |
2 方法 | 第64-65页 |
2.1 试件的预备 | 第64页 |
2.2 细菌培养 | 第64-65页 |
2.3 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的细菌黏附情况 | 第65页 |
3 结果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实验二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表面生物膜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68-73页 |
1 材料 | 第68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8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8页 |
2 方法 | 第68-69页 |
2.1 试件预备和细菌培养 | 第68页 |
2.2 试件表面生物膜的活菌比例 | 第68-69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69页 |
3 结果 | 第69-71页 |
4 讨论 | 第71-73页 |
第四部分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的再矿化能力研究 | 第73-91页 |
实验一 新型抗菌再矿化功能性正畸粘接剂的钙磷离子释放能力检测 | 第73-78页 |
1 材料 | 第73-74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3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73-74页 |
2 方法 | 第74-75页 |
2.1 浸泡液的配制和试件的制备 | 第74页 |
2.2 钙磷离子释放量的检测 | 第74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74-75页 |
3 结果 | 第75-76页 |
4 讨论 | 第76-78页 |
实验二 不同正畸粘接剂处理对牙釉质酸脱矿后表面粗糙度的作用 | 第78-86页 |
1 材料 | 第78-79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8-79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79页 |
2 方法 | 第79-81页 |
2.1 粘接试件的制备 | 第79页 |
2.2 酸性缓冲液脱矿 | 第79-80页 |
2.3 釉质表面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80页 |
2.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和表面粗糙度测试 | 第80-81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81页 |
3 结果 | 第81-84页 |
4 讨论 | 第84-86页 |
实验三 不同正畸粘接剂处理对牙釉质酸脱矿后显微硬度的作用 | 第86-91页 |
1 材料 | 第86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6页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86页 |
2 方法 | 第86-88页 |
2.1 粘接试件的制备 | 第86页 |
2.2 酸性缓冲液脱矿 | 第86-87页 |
2.3 釉质的显微硬度测试 | 第87-88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88页 |
3 结果 | 第88-90页 |
4 讨论 | 第90-91页 |
全文总结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5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