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框架 | 第12-14页 |
2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概述 | 第14-23页 |
2.1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的概念及存在争议的原因 | 第14-15页 |
2.1.1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概念存在争议的原因 | 第15页 |
2.2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性质 | 第15-16页 |
2.3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3.1 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2.3.2 特殊情况理论 | 第17-18页 |
2.3.3 招牌理论 | 第18页 |
2.4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8-20页 |
2.4.1 证券经纪业务 | 第18-19页 |
2.4.2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 第19-20页 |
2.4.3 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 第20页 |
2.5 建立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2.5.1 有利于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工作 | 第21页 |
2.5.2 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 第21页 |
2.5.3 有利于加强对于券商的监管 | 第21-22页 |
2.5.4 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 | 第22-23页 |
3 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9页 |
3.1 我国关于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法律和法规规定 | 第23-24页 |
3.1.1 《证券法》中的规定 | 第23页 |
3.1.2 《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中的规定 | 第23-24页 |
3.1.3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中的规定 | 第24页 |
3.2 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3.2.1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立法层次有待提高 | 第24-25页 |
3.2.2 证券投资者的分类不明确 | 第25-26页 |
3.2.3 缺乏证券产品的分级制度 | 第26页 |
3.2.4 投资者风险评估标准需要完善 | 第26页 |
3.2.5 证券经营者适当性义务的具体内容不够明确 | 第26-27页 |
3.2.6 纠纷的解决机制不够健全 | 第27-29页 |
4 域外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规定及启示 | 第29-39页 |
4.1 域外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规定 | 第29-36页 |
4.1.1 美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 第29-30页 |
4.1.2 欧盟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 第30-32页 |
4.1.3 日本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 第32-34页 |
4.1.4 我国香港地区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 第34-36页 |
4.2 域外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9页 |
4.2.1 将投资者与券商之间变化的关系作为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36页 |
4.2.2 将“信赖保护”理论作为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4.2.3 吸收借鉴各地区达成的普遍共识 | 第37-39页 |
5 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建议 | 第39-50页 |
5.1 提高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立法层次 | 第39-41页 |
5.1.1 提高立法层次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5.1.2 提高立法的具体实施 | 第40-41页 |
5.2 明确各种重要因素的分类标准 | 第41-45页 |
5.2.1 明确证券投资者的分类 | 第41-43页 |
5.2.2 明确证券产品的分类 | 第43-44页 |
5.2.3 完善投资者风险评估标准 | 第44-45页 |
5.3 明确证券经营者适当性义务的具体内容 | 第45-47页 |
5.3.1 了解投资者的义务 | 第46页 |
5.3.2 了解所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义务 | 第46-47页 |
5.3.3 适当性推荐义务 | 第47页 |
5.4 完善纠纷的解决机制 | 第47-50页 |
5.4.1 设立专门的金融调解机构 | 第48-49页 |
5.4.2 优化纠纷的解决途径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