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Spinophilin定位的突触PP1对脊髓背角MEK/ERK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作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7-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6页
    1.1. MEK/ERK通路与痛觉信号转导第14-18页
        1.1.1 MEK/ERK信号通路的组成第14-17页
        1.1.2 MEK/ERK信号通路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第17-18页
        1.1.3 ERK调节突触传递的可能机制第18页
    1.2. 磷酸化对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第18-21页
        1.2.1 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重要的细胞活动调控机制第18-19页
        1.2.2 激酶和磷酸酶对MEK/ERK通路的调节第19-21页
        1.2.3 PP1调节MEK/ERK信号通路的作用第21页
    1.3. 支架蛋白在调控MEK/ERK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第21-24页
        1.3.1 支架蛋白调节MEK/ERK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第21-23页
        1.3.2 支架蛋白Spinophilin的结构和功能第23-24页
    1.4. 本研究的理论假说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6-33页
        2.1.1 实验动物第26页
        2.1.2 实验器材第26-27页
        2.1.3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1.4 实验试剂第28-30页
        2.1.5 实验溶液配制第30-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40页
        2.2.1 炎性疼痛模型制备第33页
        2.2.2 鞘内注射第33页
        2.2.3 痛觉行为学测试第33-34页
        2.2.4 亚细胞组分的分离第34-35页
        2.2.5 蛋白免疫共沉淀(Co-IP)第35页
        2.2.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第35-36页
        2.2.7 免疫组化第36页
        2.2.8 细胞转染第36页
        2.2.9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36-37页
        2.2.10 His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37-38页
        2.2.11 GST pull-down试验第38页
        2.2.12 体外去磷酸化试验第38页
        2.2.13 电生理记录第38-39页
        2.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9-40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40-83页
    3.1 SPN与MEK、ERK的相互作用第40-43页
        3.1.1 SPN/PP1复合物与MEK、ERK的相互作用第40-41页
        3.1.2 MEK1与SPN、PP1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1页
        3.1.3 ERK1/2 与SPN、PP1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1-42页
        3.1.4 Raf-1 与SPN、PP1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2-43页
    3.2 SPN与MEK、ERK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域第43-47页
        3.2.1 SPN与MEK1相结合的结构域第44-46页
        3.2.2 SPN与ERK1/2 相结合的结合域第46-47页
    3.3 SPN/PP1复合物对MEK、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第47-54页
        3.3.1 SPN对MEK和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第47-49页
        3.3.2 SPN对ERK1/2 磷酸化的直接调控作用第49-50页
        3.3.3 PP1在SPN调节MEK1磷酸化中的作用第50-51页
        3.3.4 PP1在SPN调节ERK2磷酸化中的作用第51-52页
        3.3.5 PP1对MEK1、ERK2与SPN结合的影响第52-54页
    3.4 SPN(F451A)对大鼠脊髓背角MEK、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第54-60页
        3.4.1 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感染效率第54-55页
        3.4.2 SPN(F451A)对MEK1/2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第55-56页
        3.4.3 SPN(F451A)对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第56页
        3.4.4 SPN(F451A)对Raf-1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第56-57页
        3.4.5 SPN(F451A)对pERK脊髓背角分布的影响第57-58页
        3.4.6 自发性神经活动在SPN(F451A)激活突触MEK/ERK中的作用第58-60页
    3.5 SPN/PP1调控NMDA受体的突触传递第60-65页
        3.5.1 SPN(F451A)对AMPAR/NMDAR的比值的影响第60-61页
        3.5.2 SPN(F451A)对AMPA受体mEPSCs的影响第61-62页
        3.5.3 SPN(F451A)对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反应的影响第62-64页
        3.5.4 SPN(F451A)对突触前递质释放的影响第64-65页
    3.6 SPN(F451A)对突触NMDA受体亚基的影响第65-67页
        3.6.1 SPN(F451A)对NMDA受体各亚基突触表达的影响第65-66页
        3.6.2 SPN(F451A)对突触传递的调节作用与GluN2B受体的关系第66-67页
    3.7 ERK/MLCK通路在SPN/PP1复合物调节突触传递中的作用第67-71页
        3.7.1 MEK/ERK在SPN(F451A)调节NMDA受体突触传递中的作用第67-69页
        3.7.2 SPN(F451A)活化的MEK/ERK对MLCK的磷酸化作用第69-70页
        3.7.3 MLCK在SPN(F451A)调节NMDA受体突触传递中的作用第70-71页
    3.8 SPN/PP1调控慢性炎性疼痛的信号机制第71-76页
        3.8.1 外周组织损伤对SPN和PP1蛋白表达的影响第71页
        3.8.2 外周组织损伤对SPN与PP1结合的影响第71-73页
        3.8.3 SPN(WT)对炎性疼痛大鼠脊髓MEK、ERK活性的逆转第73-74页
        3.8.4 SPN(WT)对炎性疼痛大鼠脊髓NMDA受体突触传递的影响第74-75页
        3.8.5 MEK/ERK在外周组织损伤诱发NMDA受体功能亢进中的作用第75-76页
    3.9 SPN定位的PP1在脊髓痛觉调制中的作用第76-83页
        3.9.1 SPN(F451A)能够诱发持续性痛觉超敏第76-77页
        3.9.2 SPN(F451A)能够引发持续性痛觉过敏第77-78页
        3.9.3 MEK/ERK通路在SPN(F451A)诱发脊髓痛觉敏化中的作用第78-79页
        3.9.4 NMDA受体在SPN(F451A)诱发脊髓痛觉敏化中的作用第79-80页
        3.9.5 SPN(WT)对炎性痛觉超敏的抑制作用第80-81页
        3.9.6 SPN(WT) 对炎性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第81-83页
第四章 讨论第83-87页
    4.1 SPN与MEK/ERK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第83页
    4.2 SPN的支架作用与PP1去磷酸化MEK、ERK的关系第83-84页
    4.3 SPN/PP1对MEK/ERK活性的固有性抑制第84页
    4.4 ERK/MLCK通路在SPN/PP1调节GluN2B受体突触传递中的作用第84-85页
    4.5 脊髓背角SPN/PP1复合物的痛觉调控作用第85-87页
第五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第87-89页
    5.1 结论第87-88页
    5.2 研究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8-100页
    一、发表论文第98-99页
    二、参与课题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鼻疽诺卡氏菌应对秀丽隐杆线虫捕食的生存策略和机制
下一篇:Fgl2分子促进肝内巨噬细胞促炎极化加重小鼠暴发性肝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