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鼻疽诺卡氏菌应对秀丽隐杆线虫捕食的生存策略和机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3页
    1. 微生物与秀丽隐杆线虫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第11页
    2. 微生物应对食菌线虫捕食压力而进化出的抵御机制第11-16页
        2.1 通过感染机制杀死线虫第12-13页
        2.2 通过释放毒素和蛋白酶等杀线虫第13-15页
        2.3 通过间接方式抵御线虫捕食第15-16页
    3. 鼻疽诺卡氏菌概述第16-19页
    4.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微生物-宿主互作的研究模型第19-22页
        4.1 线虫的生理和发育特点概述第19-21页
        4.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研究对象的优势第21-22页
    5. 秀丽隐杆线虫对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22-31页
        5.1 线虫的物理和生理保护机制第22页
        5.2 线虫通过逃避行为躲避有害微生物第22-23页
        5.3 线虫对细菌的识别机制第23-24页
        5.4 线虫对微生物的免疫机制第24-31页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33页
第二章 秀丽隐杆线虫成虫阶段依赖p38 MAPK途径抵抗鼻疽诺卡氏菌第33-63页
    1. 前言第33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3-50页
        2.1 实验材料第33-40页
            2.1.1 实验用仪器第34页
            2.1.2 实验用试剂第34-35页
            2.1.3 实验用试剂盒第35页
            2.1.4 实验用培养基及配置方法第35-36页
            2.1.5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第36-39页
            2.1.6 转基因和突变 C.elegans线虫株第39页
            2.1.7 菌株第39页
            2.1.8 定量RT-PCR引物第39-40页
        2.2 实验方法第40-50页
            2.2.1 线虫培养第40页
            2.2.2 线虫的冻存与复苏第40-41页
                2.2.2.1 线虫冻存第40-41页
                2.2.2.2 线虫复苏第41页
            2.2.3 线虫同步化第41-42页
            2.2.4 线虫RNAi分析实验第42-43页
            2.2.5 鼻疽诺卡氏菌侵染线虫实验第43-44页
            2.2.6 线虫逃避实验第44-45页
            2.2.7 显微镜分析实验第45页
            2.2.8 RT-PCR实验第45-47页
                2.2.8.1 线虫总RNA提取第45-46页
                2.2.8.2 cDNA合成第46页
                2.2.8.3 RT-PCR操作流程第46-47页
            2.2.9 蛋白免疫印迹第47-50页
                2.2.9.1 线虫蛋白提取第47页
                2.2.9.2 蛋白含量测定第47-48页
                2.2.9.3 SDS-PAGE蛋白电泳第48页
                2.2.9.4 转膜第48-49页
                2.2.9.5 封闭第49页
                2.2.9.6 抗体孵育第49-50页
            2.2.10 统计学分析第50页
    3. 实验结果第50-59页
        3.1 鼻疽诺卡氏菌不影响线虫成虫寿命第50-51页
        3.2 成虫依赖p38 MAPK途径抵御鼻疽诺卡氏菌第51-54页
        3.3 抵御鼻疽诺卡氏菌激活成虫p38 MAPK途径第54-55页
        3.4 鼻疽诺卡氏菌通过p38 MAPK途径激活SKN-1第55-58页
        3.5 SKN-1介导线虫对鼻疽诺卡氏菌的抵抗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3页
第三章 鼻疽诺卡氏菌分泌物抑制线虫卵不孵化的机制第63-108页
    1 前言第63-65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5-75页
        2.1 实验材料第65-66页
            2.1.1 实验用仪器第65页
            2.1.2 实验用试剂第65页
            2.1.3 实验用培养基及配置方法第65页
            2.1.4 实验用培养基及配置方法第65-66页
            2.1.5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第66页
            2.1.6 转基因和突变 C.elegans线虫株第66页
            2.1.7 菌株第66页
            2.1.8 定量RT-PCR引物第66页
        2.2 实验方法第66-75页
            2.2.1 线虫培养第66-67页
            2.2.2 线虫的冻存与复苏第67页
            2.2.3 线虫同步化第67页
            2.2.4 线虫RNAi分析实验第67页
            2.2.5 线虫诱导N.farcinica发酵实验第67-68页
                2.2.5.1 大剂量线虫诱导N.farcinica发酵实验第67-68页
                2.2.5.2 小剂量线虫诱导N.farcinica发酵实验第68页
            2.2.6 诱导发酵液萃取实验第68-69页
            2.2.7 未诱导N.farcinica发酵实验第69页
            2.2.8 未诱导发酵液萃取实验第69页
            2.2.9 诱导产物/未诱导产物浸泡线虫卵实验第69-70页
            2.2.10 ROS检测实验第70-72页
                2.2.10.1 -二氢乙啶(DHE)染色第71页
                2.2.10.2 DCFH-DA染色第71页
                2.2.10.3 CellRox Deep Red染色第71-72页
            2.2.11 溶酶体功能检测第72-73页
                2.2.11.1 LysoSensor Green DND-189染色第72-73页
                2.2.11.2 组织蛋白酶B活性检测第73页
            2.2.12 ATP检测第73-74页
            2.2.13 显微镜分析实验第74页
            2.2.14 RT-PCR实验第74-75页
                2.2.14.1 线虫卵总RNA提取第74页
                2.2.14.2 cDNA合成第74页
                2.2.14.3 RT-PCR操作流程第74-75页
            2.2.15 蛋白免疫印迹第75页
            2.2.16 统计学分析第75页
    3. 实验结果第75-104页
        3.1 鼻疽诺卡氏菌抑制线虫卵的孵化第75-76页
        3.2 线虫诱导鼻疽诺卡氏菌产生的分泌产物抑制线虫卵的孵化第76-79页
        3.3 诱导产物导致线粒体机能受损第79-82页
        3.4 诱导产物导致溶酶体扩大和功能受损第82-86页
        3.5 线粒体功能受损导致溶酶体功能异常第86-90页
        3.6 诱导产物通过抑制UPR~(mt)下游伴侣分子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以及溶酶体功能受损第90-96页
        3.7 诱导产物抑制线虫卵中的自噬流第96-97页
        3.8 诱导产物增加ROS水平导致溶酶体功能受损致使线虫卵不孵化第97-104页
    4. 讨论第104-108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8-111页
附录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30页
读博士期间(待)发表、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归多糖分离分析、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下一篇:Spinophilin定位的突触PP1对脊髓背角MEK/ERK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