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僵尸化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基本思路及内容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1.1 “僵尸企业”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 第14-15页 |
2.1.3 “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 | 第15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2.1 僵尸企业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 第16-18页 |
2.2.3 我国“僵尸企业”的主要形成原因 | 第18-20页 |
2.2.4 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 | 第20-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3.2 过度投资理论 | 第23-24页 |
2.3.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第24-26页 |
3 沈阳机床现状及僵尸化识别 | 第26-34页 |
3.1 沈阳机床案例简介 | 第26页 |
3.2 沈阳机床经营现状 | 第26-28页 |
3.3 沈阳机床“僵尸化”识别 | 第28-33页 |
3.3.1 自身“造血能力”薄弱 | 第29-31页 |
3.3.2 对外部“输血”依赖程度大 | 第31-32页 |
3.3.3 亏损持续时间较长 | 第32-33页 |
3.4 沈阳机床僵尸化演变过程 | 第33-34页 |
4 沈阳机床僵尸化成因分析 | 第34-46页 |
4.1 企业自身原因 | 第34-44页 |
4.1.1 运营层面 | 第34-41页 |
4.1.2 战略层面 | 第41-43页 |
4.1.3 管理层面 | 第43-44页 |
4.2 企业外部原因 | 第44-46页 |
4.2.1 经济环境 | 第44页 |
4.2.2 社会环境 | 第44-46页 |
5 沈阳机床应对僵尸化的策略 | 第46-54页 |
5.1 加大研发投入 | 第46-49页 |
5.1.1 投入效果——专利储备增多 | 第48-49页 |
5.1.2 “i5”智能系统成功面世 | 第49页 |
5.2 围绕i5数控机床的创新发展模式 | 第49-51页 |
5.2.1 创新的商业模式 | 第49-50页 |
5.2.2 创新的营销模式 | 第50-51页 |
5.3 市场化债转股 | 第51-54页 |
6 沈阳机床应对僵尸化的不足及建议 | 第54-60页 |
6.1 沈阳机床经营不足之处 | 第54-58页 |
6.1.1 5D智造谷规模过大 | 第54-55页 |
6.1.2 产品类型单一 | 第55-56页 |
6.1.3 一股独大 | 第56-58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58-60页 |
6.2.1 警惕规模盲目扩大 | 第58页 |
6.2.2 丰富产品类型 | 第58-59页 |
6.2.3 发展混合所有制 | 第59-60页 |
7 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