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问题研究--以M公司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本文创新点 | 第15页 |
二、本文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商誉相关理论及现状 | 第16-27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一、我国会计准则中商誉的处理 | 第16-17页 |
二、协同效应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商誉后续计量情况分析 | 第17-27页 |
一、A股市场分析 | 第17-23页 |
二、板块分析 | 第23-27页 |
第三章 M公司商誉减值案例介绍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并购方M公司公司概况 | 第27-28页 |
一、M公司公司简介 | 第27页 |
二、所处行业分析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被并购方J公司公司概况 | 第28页 |
一、J公司公司简介 | 第28页 |
二、J公司合并后财务状况 | 第28页 |
第三节 并购及商誉减值产生过程 | 第28-33页 |
一、并购及商誉产生过程 | 第28-29页 |
二、商誉减值的风险 | 第29页 |
三、M公司所采用风险防范措施 | 第29-30页 |
四、M公司商誉后续报告披露及账务处理 | 第30-33页 |
第四章 M公司商誉减值案例分析 | 第33-76页 |
第一节 商誉减值动因分析 | 第33-41页 |
一、J公司历史经营情况分析 | 第33-40页 |
二、J公司业绩不达标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商誉减值产生及计提过程 | 第41-51页 |
一、资产核实 | 第42页 |
二、收益法分析 | 第42-51页 |
三、根据测试结果计提减值准备 | 第51页 |
第三节 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合理性分析 | 第51-53页 |
一、收益法的合理性 | 第51-53页 |
二、第三方的专业性与独立性 | 第53页 |
第四节 采用收益法计算的商誉减值的不足 | 第53-57页 |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 第53-54页 |
二、收益法的不足之处 | 第54-57页 |
第五节 商誉后续计量国际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一、准则规范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二、我国商誉后续计量规范存在不足 | 第58-60页 |
三、我国减值测试规范存在不足原因 | 第60页 |
第六节 不同后续计量方法对比分析 | 第60-71页 |
一、后续计量方法对比 | 第60-61页 |
二、减值测试法的不足 | 第61-71页 |
第七节 商誉减值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第71-72页 |
一、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减值信息披露的规定 | 第71页 |
二、M公司披露情况 | 第71页 |
三、行业披露情况 | 第71-72页 |
四、小结 | 第72页 |
第八节 对于商誉后续计量的进一步思考 | 第72-76页 |
一、商誉减值测试法有待完善 | 第72-73页 |
二、收益法的完善 | 第73页 |
三、减值测试法的改善——PH法 | 第73-76页 |
第五章 相关启示 | 第76-79页 |
第一节 从相关监管部门角度 | 第76-77页 |
一、完善商誉相关会计准则 | 第76-77页 |
二、加强监管与问询 | 第77页 |
三、疏通上市渠道 | 第77页 |
第二节 从企业自身角度 | 第77-78页 |
一、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 第77-78页 |
二、加强商誉减值风险防范 | 第78页 |
第三节 从投资者角度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