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0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层次聚类算法及紫茎泽兰简介 | 第12-18页 |
2.1 聚类分析 | 第12-14页 |
2.1.1 聚类分析的定义 | 第12页 |
2.1.2 聚类分析的思想 | 第12页 |
2.1.3 聚类的类型及算法 | 第12-13页 |
2.1.4 聚类步骤及主要应用 | 第13-14页 |
2.2 传统的层次聚类算法 | 第14-15页 |
2.2.1 传统层次聚类算法简介 | 第14-15页 |
2.2.2 传统层次聚类算法的优势 | 第15页 |
2.3 紫茎泽兰简介 | 第15-18页 |
2.3.1 紫茎泽兰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生殖方式 | 第15页 |
2.3.2 入侵生物及遗传多样性 | 第15-16页 |
2.3.3 基因流 | 第16页 |
2.3.4 基因位点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基于交互度的层次聚类算法及样本预处理 | 第18-34页 |
3.1 交互度的定义 | 第18-24页 |
3.1.1 交互行为的描述 | 第18页 |
3.1.2 交互图 | 第18-21页 |
3.1.3 交互度的计算方法 | 第21-24页 |
3.2 基于交互度的层次聚类算法实现 | 第24-30页 |
3.2.1 基于交互度的层次聚类算法在生物学中的适用情况 | 第26-28页 |
3.2.2 基于交互度的层次聚类算法的算法实现 | 第28-30页 |
3.3 样本预处理 | 第30-34页 |
3.3.1 紫茎泽兰样本采集 | 第30-31页 |
3.3.2 紫茎泽兰样本基因位点分析 | 第31页 |
3.3.3 紫茎泽兰样本数据重编 | 第31-34页 |
第四章 使用AABID及STRUCTURE模型聚类对目标种群聚类分析 | 第34-48页 |
4.1 聚类的目标 | 第34页 |
4.2 基于交互度的层次聚类算法对目标种群聚类 | 第34-42页 |
4.2.1 基于交互度的层次聚类算法中阈值ε的确定 | 第34-41页 |
4.2.2 基于交互度的层次聚类算法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3 STRUCTURE模型对目标种群聚类 | 第42-45页 |
4.3.1 Structure模型聚类K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4.3.2 Structure模型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4.4 两种聚类结果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4.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48-50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48页 |
5.2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