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24页 |
| (一)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 (三) 文献回顾 | 第11-17页 |
| 1、受家暴妇女庇护救助和服务的研究 | 第11-13页 |
| 2、社会工作运行和管理的隐蔽型庇护所 | 第13-16页 |
| 3、个案管理及其在反家暴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1、家庭暴力 | 第17-18页 |
| 2、隐蔽型庇护所 | 第18-19页 |
| 3、个案管理 | 第19页 |
| (五) 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 1、社会性别理论 | 第19-20页 |
|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20-21页 |
| (六)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二、隐蔽型庇护所与受家暴的服务对象 | 第24-32页 |
| (一) 庇护所建立的背景和现状 | 第24-25页 |
| (二) 庇护所服务对象的情况 | 第25-27页 |
| (三) 庇护所服务对象的需求 | 第27-32页 |
| 1、获得庇护服务的需求 | 第27-29页 |
| 2、改变遭受家暴的处境 | 第29-30页 |
| 3、寻求支持与帮助 | 第30-32页 |
| 三、受家暴妇女隐蔽型庇护所服务中个案管理的应用 | 第32-51页 |
| (一) 个案管理在隐蔽型庇护所服务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2-34页 |
| 1、服务对象遭遇到多重问题 | 第32-33页 |
| 2、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薄弱 | 第33页 |
| 3、政策和形势的驱动 | 第33-34页 |
| (二) 个案管理实施的原则 | 第34-35页 |
| 1、服务对象参与 | 第34页 |
| 2、服务评估 | 第34-35页 |
| 3、服务的协调与资源的整合 | 第35页 |
| 4、评估与监督 | 第35页 |
| (三) 隐蔽型庇护所中受家暴妇女个案管理的服务流程 | 第35-44页 |
| (四) 服务对象Z的个案管理实务过程 | 第44-51页 |
| 1、服务对象基本信息 | 第44页 |
| 2、个案情况描述 | 第44-45页 |
| 3、个案评估与问题诊断 | 第45页 |
| 4、制定服务方案 | 第45-48页 |
| 6、资源链接与协调 | 第48-49页 |
| 7、服务效果评估 | 第49-50页 |
| 8、结案 | 第50-51页 |
| 四、讨论与反思 | 第51-61页 |
| (一) 个案管理模式运用在隐蔽型庇护所服务中的优势和困难 | 第51-53页 |
| 1、个案管理模式运用的优势 | 第51页 |
| 2、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高 | 第51-52页 |
| 3、服务资源网络不容易搭建 | 第52页 |
| 4、缺乏相应法律和政策的扶持 | 第52-53页 |
| (二) 庇护所服务对社会工作者个案管理员角色和能力的要求 | 第53-58页 |
| 1、庇护所个案管理中社工的直接服务角色 | 第53-56页 |
| 2、庇护所个案管理中社工的间接服务角色 | 第56-58页 |
| (三) 隐蔽型庇护所个案管理中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 第58-61页 |
| 1、技术能力 | 第58-59页 |
| 2、文化能力和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能力 | 第59页 |
| 3、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 第59页 |
| 4、持续学习的能力 | 第59-61页 |
| 五、结语 | 第61-62页 |
| 附录1 | 第62-66页 |
| 附录2 | 第66-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