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2-26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三、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 第一章 中国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的基本理论 | 第26-53页 |
| 第一节 腐败与腐败犯罪 | 第26-34页 |
| 一、腐败的源起 | 第26-27页 |
| 二、公共权力异化——腐败的本质特征 | 第27-30页 |
| 三、腐败犯罪——腐败的法律界域 | 第30-34页 |
| 第二节 反腐败跨境追逃 | 第34-42页 |
| 一、腐败分子外逃近况 | 第34-35页 |
| 二、腐败分子外逃特点 | 第35-39页 |
| 三、反腐败跨境追逃现状 | 第39-42页 |
| 第三节 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 | 第42-53页 |
| 一、国际合作概述 | 第42-44页 |
| 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 第44-47页 |
|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 第47-53页 |
| 第二章 中国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 第53-77页 |
| 第一节 全球合作平台 | 第53-65页 |
| 一、国际条约 | 第53-60页 |
| 二、国际刑警组织 | 第60-65页 |
| 第二节 区域合作论坛 | 第65-69页 |
| 一、亚太经合组织 | 第66-67页 |
| 二、二十国集团 | 第67-69页 |
| 第三节 双边合作机制 | 第69-77页 |
| 一、美国 | 第70-71页 |
| 二、加拿大 | 第71-73页 |
| 三、澳大利亚 | 第73-74页 |
| 四、东盟 | 第74-77页 |
| 第三章 中国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 | 第77-113页 |
| 第一节 引渡 | 第77-94页 |
| 一、引渡的沿革 | 第77-80页 |
| 二、引渡的程序 | 第80-81页 |
| 三、引渡诸原则的新趋向——以中国的引渡实践为视角 | 第81-94页 |
| 第二节 移民遣返——以“赖昌星案”为导入 | 第94-101页 |
| 一、移民遣返的主要内容 | 第95-97页 |
| 二、对赖昌星实施跨境追逃的策略选择 | 第97-98页 |
| 三、移民遣返的特点 | 第98-101页 |
| 第三节 异地追诉——以“开平案”、“李继祥案”为引入 | 第101-106页 |
| 一、异地追诉与移民遣返、“或引渡或起诉” | 第102页 |
| 二、异地追诉的特点 | 第102-106页 |
| 第四节 劝返——以“胡星案”、“杨秀珠案”为切入 | 第106-113页 |
| 一、劝返的实质 | 第106-107页 |
| 二、劝返的特点 | 第107-113页 |
| 第四章 中国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的刑事司法协助 | 第113-125页 |
| 第一节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概述 | 第113-116页 |
| 一、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涵义 | 第113-114页 |
| 二、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特征 | 第114-116页 |
| 第二节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新常态 | 第116-122页 |
| 一、主动协助 | 第116-117页 |
| 二、远程视频听证 | 第117-119页 |
| 三、执法合作 | 第119-121页 |
| 四、资产追回 | 第121-122页 |
| 第三节 中国的立法与实践 | 第122-125页 |
| 第五章 中国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的改进策略 | 第125-159页 |
| 第一节 中国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的总体评价 | 第125-134页 |
| 一、多边机制难以援用 | 第125-127页 |
| 二、认知偏见客观存在 | 第127-130页 |
| 三、实务操作水平不高 | 第130-133页 |
| 四、资产追回有待加强 | 第133-134页 |
| 第二节 中国反腐败跨境追逃国际合作的完善路径 | 第134-159页 |
| 一、加快签订引渡条约 | 第135-137页 |
| 二、弱化死刑负面影响 | 第137-140页 |
| 三、完善国内专门立法 | 第140-148页 |
| 四、强化犯罪资产追回 | 第148-1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9-175页 |
| 后记 | 第175-1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