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八南部长6油层组浅水三角洲优质储层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浅水三角洲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优质储层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工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18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5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16页 |
2.3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8页 |
3.1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3.2 小层划分依据 | 第19-21页 |
3.2.1 标志层 | 第19-21页 |
3.2.2 地层岩性特征 | 第21页 |
3.3 小层划分方案 | 第21-23页 |
3.3.1 思路及方法 | 第21-22页 |
3.3.2 小层对比结果 | 第22-23页 |
3.4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3-28页 |
第四章 沉积特征 | 第28-45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28-32页 |
4.1.1 颜色特征 | 第28页 |
4.1.2 岩性粒度特征 | 第28-29页 |
4.1.3 沉积构造 | 第29-31页 |
4.1.4 古生物标志 | 第31页 |
4.1.5 测井相标志 | 第31-32页 |
4.2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2-34页 |
4.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34-45页 |
4.3.1 剖面特征 | 第34-35页 |
4.3.2 平面特征 | 第35-45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第45-64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5-46页 |
5.1.1 岩石类型 | 第45页 |
5.1.2 碎屑组分特征 | 第45-46页 |
5.1.3 砂岩结构特征 | 第46页 |
5.2 成岩作用特征 | 第46-51页 |
5.2.1 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 | 第46-47页 |
5.2.2 胶结作用 | 第47-49页 |
5.2.3 溶解作用 | 第49-50页 |
5.2.4 交代作用 | 第50-51页 |
5.3 储集孔隙结构特征 | 第51-57页 |
5.3.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51-54页 |
5.3.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4-57页 |
5.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7-64页 |
5.4.1 孔隙度分布特征 | 第57页 |
5.4.2 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5.4.3 孔渗相关性 | 第59页 |
5.4.4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 第59-64页 |
第六章 优质储层研究 | 第64-71页 |
6.1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 第64-67页 |
6.1.1 沉积作用 | 第64-65页 |
6.1.2 成岩作用 | 第65-67页 |
6.1.3 构造作用 | 第67页 |
6.2 储层综合评价 | 第67-68页 |
6.3 优质储层展布规律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