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旅游业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 第11-12页 |
1.1.2 城镇化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 第12页 |
1.1.3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互动日益频繁 | 第12页 |
1.1.4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 第12-13页 |
1.1.5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亟需全域化及城镇化的推动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3.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旅游产业 | 第17页 |
2.1.2 城镇化 | 第17-18页 |
2.1.3 全域旅游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2.1 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2.2 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2.3 耦合协调理论 | 第23-24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2.3.1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 第24-25页 |
2.3.2 关于城镇化发展研究 | 第25-26页 |
2.3.3 关于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研究 | 第26页 |
2.3.4 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 第26-28页 |
2.4 研究评述 | 第28-29页 |
第3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理及评价模型的确立 | 第29-38页 |
3.1 旅游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 | 第29页 |
3.2 城镇化对旅游产业的作用 | 第29-30页 |
3.3 全域旅游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3.4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5页 |
3.4.1 构建依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 | 第31页 |
3.4.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1-32页 |
3.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3.5 确定权重 | 第35-36页 |
3.5.1 指标数据的来源 | 第35页 |
3.5.2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35-36页 |
3.6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3.6.1 功效函数 | 第36页 |
3.6.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 第36-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耦合分析 | 第38-48页 |
4.1 研究区域背景 | 第38-42页 |
4.1.1 区域概况 | 第38页 |
4.1.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4.1.3 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40-42页 |
4.2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分析 | 第42-44页 |
4.2.1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综合评价指数 | 第42-43页 |
4.2.2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 第43-44页 |
4.3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结果评价 | 第44-47页 |
4.3.1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综合发展评价 | 第44-46页 |
4.3.2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间演变分析 | 第46页 |
4.3.3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发展类型与阶段评价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哈尔滨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发展现状及对策 | 第48-53页 |
5.1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发展现状 | 第48页 |
5.2 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5.3 发展建议 | 第49-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