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理论与现代肿瘤免疫 | 第15-26页 |
1.中医对肿瘤病因及发病的认识 | 第15-16页 |
2.中医对肿疱病机的认识 | 第16-17页 |
3.从免疫学角度看待肿瘤发病 | 第17-18页 |
4.中西医理论在肿瘤免疫学上的交叉 | 第18-22页 |
5.中医“扶正祛邪”治则与肿瘤免疫治疗 | 第22-23页 |
6.小结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前言 1 | 第26-29页 |
第二部分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作用于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29-77页 |
第一节 NaAsO_2联合Tetr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及迁移力的影响 | 第29-52页 |
实验一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29-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结果 | 第31-32页 |
实验二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2-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结果 | 第35-45页 |
实验三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5-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 | 第46-47页 |
实验四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 | 第52-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 | 第53-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节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诱导乳腺癌细胞MAPK信号通路表达 | 第59-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 | 第60-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节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 第69-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 | 第70-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前言 2 | 第77-79页 |
第三部分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 第79-100页 |
实验一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体外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效果 | 第79-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结果 | 第81-86页 |
实验二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所体外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分化的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第86-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结果 | 第87-92页 |
实验三 ERK抑制剂对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体外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92-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页 |
结果 | 第92-95页 |
实验四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体内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效果 | 第95-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结果 | 第96-97页 |
讨论 | 第97-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前言 3 | 第100-101页 |
第四部分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 第101-110页 |
实验一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结果 | 第103-104页 |
实验二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CD~+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结果 | 第106-107页 |
讨论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语 | 第110-111页 |
结论 | 第110页 |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