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论文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3页
    一、选题缘由第11-12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一)研究目的第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三、文献综述第13-19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三)存在的问题第19页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9-21页
        (一)研究思路第19-20页
        (二)研究方法第20-21页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21-23页
        (一)研究重点第21页
        (二)研究难点第21-22页
        (三)研究创新点第22-23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第23-32页
    一、矛盾及相关概念厘定第23-25页
        (一)矛盾与主要矛盾第23-24页
        (二)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次要矛盾第24-25页
        (三)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第25页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第25-29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第26-27页
        (二)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观点第27页
        (三)毛泽东对社会矛盾的认识第27-29页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进的历史逻辑第29-32页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第29-30页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第30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第30-32页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第32-43页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第32-34页
        (一)现实依据第32-33页
        (二)历史依据第33页
        (三)理论依据第33-34页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基本内涵第34-37页
        (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第34-35页
        (二)“不平衡”的发展第35-36页
        (三)“不充分”的发展第36页
        (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第36-37页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鲜明特征第37-39页
        (一)人民主体性第37-38页
        (二)实践指向性第38-39页
        (三)理论创新性第39页
    四、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意义第39-43页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第39-40页
        (二)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第40-41页
        (三)提供了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依据第41-43页
第三章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负面效应第43-59页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43-51页
        (一)制度创新问题第43-44页
        (二)分配格局及结构优化问题第44-49页
        (三)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问题第49-50页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第50-51页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第51-54页
        (一)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足第51-52页
        (二)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第52-53页
        (三)收入增长机制不健全第53页
        (四)民生保障政策不均衡第53-54页
    三、产生的负面效应第54-59页
        (一)经济方面的负面效应第54-55页
        (二)政治方面的负面效应第55-56页
        (三)文化方面的负面效应第56页
        (四)社会建设方面的负面效应第56-57页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负面效应第57-59页
第四章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紧迫性及其路径第59-71页
    一、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紧迫性第59-62页
        (一)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第59-60页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第60-61页
        (三)促进全球减贫,提升中国国际贡献力第61-62页
    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路径第62-71页
        (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第62-63页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差距缩小为趋向的收入格局第63-64页
        (三)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实现两个“同时”和两个“同步”第64-66页
        (四)拓宽居民收入渠道,保障人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第66-67页
        (五)强化政府调节职能,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67-69页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第69-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砷酸联合粉防己碱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清心解瘀方调控巨噬细胞焦亡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