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 文章结构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 2.1 品牌标识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2.2 享乐型产品和实用型产品 | 第18-20页 |
| 2.2.1 享乐型产品和实用型产品的定义 | 第18-19页 |
| 2.2.2 享乐型产品和实用型产品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2.3 认知需求水平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2.4 品牌标识与产品类型交互作用机制——心理图像加工理论 | 第22-27页 |
| 2.4.1 心理图像加工理论的概念 | 第23-24页 |
| 2.4.2 心理图像加工理论的应用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研究假设 | 第27-33页 |
| 3.1 产品类型与品牌标识形状对消费者态度的交互作用 | 第27-29页 |
| 3.2 认知需求水平的调节作用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实验一: 产品和品牌标识对消费者态度的交互作用(以巧克力和洗发水为例) | 第33-41页 |
| 4.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 4.2 实验设计 | 第33-36页 |
| 4.2.1 预实验 | 第34-35页 |
| 4.2.2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 4.3 实验程序 | 第36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36-41页 |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 4.4.2 单变量方差分析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实验二: 认知需求水平对产品类型与品牌标识形状的交互作用的调节作用(以巧克力和洗发水为例) | 第41-50页 |
| 5.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 5.2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 5.3 实验程序 | 第42-43页 |
| 5.4 实验结果 | 第43-50页 |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 5.4.2 单变量方差分析 | 第44-50页 |
| 第六章 实验三: 产品和品牌标识对消费者态度的交互作用(以奢侈手表和微波炉为例) | 第50-56页 |
| 6.1 实验目的 | 第50页 |
| 6.2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 6.2.1 预实验 | 第50-51页 |
| 6.2.2 实验设计 | 第51页 |
| 6.3 实验程序 | 第51页 |
| 6.4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53页 |
| 6.4.2 单变量方差分析 | 第53-56页 |
| 第七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6-60页 |
| 7.1 研究小结 | 第56-57页 |
| 7.2 主要贡献 | 第57-58页 |
| 7.2.1 理论贡献 | 第57-58页 |
| 7.2.2 实践贡献 | 第58页 |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研究生科研成果汇总表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