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学术史回顾 | 第9-16页 |
二、史料、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关于《申报》所载中共名称变化及其意义——一项量化研究 | 第19-26页 |
第一节 统计说明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申报》所载中共名称的量化研究 | 第20-26页 |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中共”使用频率的量化分析 | 第20-22页 |
二、关于“赤匪”、“共匪”使用频率的量化分析 | 第22-24页 |
三、关于“共党”使用频率的量化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形象建构及其演变 | 第26-39页 |
第一节 抗日战争之前中共“革命”与“反革命”形象建构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抗日”形象建构 | 第29-36页 |
一、抗战初期中共形象建构 | 第29-31页 |
二、相持阶段中共形象建构 | 第31-33页 |
三、抗战后期中共形象建构 | 第33-36页 |
第三节 抗日战争之后中共形象的嬗变 | 第36-39页 |
一、国民党参股经营阶段 | 第36-37页 |
二、脱离国民党控制阶段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案例研究: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形象问题探析 | 第39-52页 |
第一节 《申报》中有关中共领导人物报道 | 第39-46页 |
一、抗日战争之前有关中共领导人物报道 | 第39-41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有关中共领导人物报道 | 第41-45页 |
三、抗日战争之后有关中共领导人物报道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申报》中有关中共社论的分析 | 第46-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研究生科研成果汇总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