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姜科植物在水景上的应用及配置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1 水景植物资源及配置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1.1 水景植物资源 | 第14页 |
2.1.2 水景植物配置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姜科植物观赏资源及配置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1 姜科植物观赏资源 | 第15-16页 |
2.2.2 姜科植物配置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珠三角水景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 第17-33页 |
3.1 珠三角地理概况 | 第17页 |
3.2 调查样地范围 | 第17-18页 |
3.3 调查样地概况 | 第18-21页 |
3.4 珠三角水景植物调查结果 | 第21-26页 |
3.5 珠三角水景植物使用频率分析 | 第26-28页 |
3.6 珠三角水景植物成分分析 | 第28-32页 |
3.6.1 科属种数量组成 | 第28-29页 |
3.6.2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组成 | 第29-30页 |
3.6.3 植物原产地分布 | 第30-31页 |
3.6.4 芳香植物分析 | 第31-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珠三角水景姜科植物应用现状及分析 | 第33-48页 |
4.1 水景姜科植物资源概况及应用价值 | 第33-39页 |
4.1.1 水景姜科植物资源概况 | 第33-36页 |
4.1.2 水景姜科植物应用价值 | 第36-39页 |
4.2 珠三角水景姜科植物现状调查 | 第39-40页 |
4.3 珠三角水景姜科植物搭配树种分析 | 第40-43页 |
4.3.1 水景姜科搭配树种调查 | 第40-41页 |
4.3.2 广泛性分析 | 第41-43页 |
4.4 珠三角水景姜科植物运用现状分析 | 第43-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姜科植物水体景观配置模式探讨 | 第48-67页 |
5.1 姜科水景配置依据 | 第48-52页 |
5.1.1 观赏价值 | 第48-51页 |
5.1.2 生态环境适应性 | 第51页 |
5.1.3 景观应用潜力 | 第51-52页 |
5.2 姜科水景配置结构 | 第52页 |
5.3 姜科水景配置手法 | 第52-53页 |
5.4 姜科水景配置原则 | 第53页 |
5.5 不同水体的姜科配置模式研究 | 第53-67页 |
5.5.1 人工式驳岸水景 | 第53-56页 |
5.5.2 自然式驳岸水景 | 第56-58页 |
5.5.3 溪流式水景 | 第58-60页 |
5.5.4 绿岛式水景 | 第60-62页 |
5.5.5 建筑旁水景 | 第62-65页 |
5.5.6 小型面状水景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撒野农庄姜科水景园植物配置 | 第67-78页 |
6.1 项目概况及背景 | 第67-69页 |
6.1.1 撒野农庄基本概况 | 第67-68页 |
6.1.2 姜科水景园项目概况 | 第68-69页 |
6.2 设计理念和定位 | 第69页 |
6.3 设计方法和原则 | 第69-70页 |
6.4 植物配置设计 | 第70-78页 |
6.4.1 景观节点一(人工驳岸) | 第70-71页 |
6.4.2 景观节点二(自然驳岸) | 第71-72页 |
6.4.3 景观节点三(溪流水景) | 第72-73页 |
6.4.4 景观节点四(绿岛式水景) | 第73-75页 |
6.4.5 景观节点五(建筑旁水景) | 第75-76页 |
6.4.6 景观节点六(小型面状水景) | 第76-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7.1 结论 | 第78-80页 |
7.2 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珠三角水景植物种类名录 | 第86-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