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顺势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 第11页 |
1.1.2 因势而动——“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3 顺时而生——传统农业转型与城乡居民的休闲需求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国外休闲农业园发展动态 | 第13-15页 |
1.3.2 国内休闲农业园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1.1 休闲农业 | 第21页 |
2.1.2 休闲农业园 | 第21页 |
2.1.3 主题公园 | 第21-22页 |
2.1.4 主题休闲农业园 | 第22-24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2.2.1 生态学 | 第24页 |
2.2.2 景观生态学 | 第24页 |
2.2.3 环境心理学 | 第24页 |
2.2.4 朴门永续设计理念 | 第24-25页 |
2.2.5 视觉传达设计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主题休闲农业园相关案例分析 | 第26-76页 |
3.1 调研案例的选择 | 第26-29页 |
3.1.1 根据农场的分布区域 | 第26-28页 |
3.1.2 根据农场的主题特色及类型 | 第28页 |
3.1.3 根据农场的资源分布情况 | 第28页 |
3.1.4 选择多种不同规模,经营建设状况良好 | 第28-29页 |
3.2 动、植物主题休闲农业园 | 第29-40页 |
3.2.1 台湾飞牛牧场 | 第29-34页 |
3.2.2 台湾薰衣草森林 | 第34-39页 |
3.2.3 共同点 | 第39-40页 |
3.3 异域风情主题休闲农业园 | 第40-43页 |
3.3.1 台湾清境农场 | 第40-43页 |
3.4 农产品主题休闲农业园 | 第43-59页 |
3.4.1 台湾旺山休闲农场 | 第43-46页 |
3.4.2 台湾胜洋水草农场 | 第46-50页 |
3.4.3 台湾蘑菇部落休闲农场 | 第50-58页 |
3.4.4 共同点 | 第58-59页 |
3.5 IP主题农业园 | 第59-69页 |
3.5.1 香港有机荟低碳农场 | 第59-63页 |
3.5.2 上海前小桔创意农场 | 第63-69页 |
3.5.3 共同点 | 第69页 |
3.6 调研案例综合对比分析 | 第69-76页 |
3.6.1 各因素评价分析 | 第69-74页 |
3.6.2 综合评价分析 | 第74-76页 |
第四章 主题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方法 | 第76-90页 |
4.1 项目选址与基址条件 | 第76-78页 |
4.1.1 场地的理解与转变 | 第76页 |
4.1.2 项目的选址 | 第76-78页 |
4.2 设计构思 | 第78-82页 |
4.2.1 特色主题的营造 | 第78-82页 |
4.2.2 规划原则 | 第82页 |
4.3 功能分区 | 第82-86页 |
4.3.1 以农场的主题活动为核心的区域 | 第82-85页 |
4.3.2 以提供游客服务为核心的区域 | 第85页 |
4.3.3 以科普教育功能为核心的区域 | 第85页 |
4.3.4 以休闲观光为核心的区域 | 第85-86页 |
4.3.5 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区域 | 第86页 |
4.4 景观设计 | 第86-90页 |
4.4.1 地形要素 | 第86页 |
4.4.2 园路要素 | 第86-87页 |
4.4.3 水体要素 | 第87页 |
4.4.4 建筑及小品要素 | 第87-89页 |
4.4.5 植物要素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案例实践——以苏州泰迪农场为例 | 第90-106页 |
5.1 区域概况 | 第90-91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90页 |
5.1.2 交通状况 | 第90-91页 |
5.1.3 自然条件 | 第91页 |
5.1.4 农业发展概况 | 第91页 |
5.2 现状分析 | 第91-93页 |
5.2.1 优势 | 第91-92页 |
5.2.2 劣势 | 第92-93页 |
5.3 项目概况 | 第93页 |
5.4 农场主题 | 第93-94页 |
5.5 总体规划布局 | 第94-102页 |
5.5.1 总体规划 | 第94-96页 |
5.5.2 功能分区及景点设计 | 第96-102页 |
5.6 专项设计 | 第102-106页 |
5.6.1 地形设计 | 第102页 |
5.6.2 园路设计 | 第102-103页 |
5.6.3 水体设计 | 第103页 |
5.6.4 建筑、桥梁及小品设计 | 第103-105页 |
5.6.5 种植设计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3页 |
附录A 苏州泰迪农场主要植物品种表 | 第113-116页 |
附录B 图片表格来源目录 | 第116-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