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35页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31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3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31-35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31-3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第2章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含义及类型 | 第35-50页 |
2.1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及其心理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35-46页 |
2.1.1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 | 第35-38页 |
2.1.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生理基础 | 第38-43页 |
2.1.3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基础 | 第43-45页 |
2.1.4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含义 | 第45-46页 |
2.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类型 | 第46-50页 |
2.2.1 按心理机制作用的范围不同划分 | 第46-48页 |
2.2.2 按心理机制中宏观心理机制的发展阶段不同划分 | 第48-49页 |
2.2.3 按心理机制中中观心理机制和微观心理机制的构成内容不同划分 | 第49-50页 |
第3章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50-60页 |
3.1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动力机制 | 第52-54页 |
3.1.1 需要是基本动力机制 | 第52-53页 |
3.1.2 动机是直接动力机制 | 第53页 |
3.1.3 兴趣是间接动力机制 | 第53-54页 |
3.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导向机制 | 第54-56页 |
3.2.1 理想、信念对青年接受行为的内在导向作用 | 第54-56页 |
3.2.2 世界观对其它接受心理与接受行为的内在导向作用 | 第56页 |
3.3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促进机制 | 第56-57页 |
3.3.1 接受能力的个别类型差异对青年接受活动的不同促进作用 | 第57页 |
3.3.2 接受能力的年龄差异对青年接受活动的不同促进作用 | 第57页 |
3.3.3 接受能力的强弱差异对青年接受活动的不同促进作用 | 第57页 |
3.4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选择机制 | 第57-58页 |
3.4.1 气质对青年接受行为的选择作用 | 第58页 |
3.4.2 性格对青年接受行为的选择作用 | 第58页 |
3.5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调节机制 | 第58-60页 |
3.5.1 心理状态对教育信息的调节作用 | 第59页 |
3.5.2 心理状态对青年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调节作用 | 第59-60页 |
第4章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不佳的表现及成因 | 第60-167页 |
4.1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分析 | 第60-84页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60-75页 |
4.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75-81页 |
4.1.3 调查问卷的样本分布和数据获取 | 第81-84页 |
4.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不佳的表现 | 第84-122页 |
4.2.1 在认知阶段实现不佳 | 第86-97页 |
4.2.2 在认同阶段实现不佳 | 第97-106页 |
4.2.3 在内化阶段实现不佳 | 第106-114页 |
4.2.4 在外化阶段实现不佳 | 第114-122页 |
4.3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不佳的成因 | 第122-162页 |
4.3.1 教育者的因素 | 第123-131页 |
4.3.2 接受主体的因素 | 第131-138页 |
4.3.3 接受客体的因素 | 第138-147页 |
4.3.4 接受情景的因素 | 第147-154页 |
4.3.5 接受媒介的因素 | 第154-162页 |
4.4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不佳的表现与成因 | 第162-167页 |
4.4.1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不佳的表现与成因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162-163页 |
4.4.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不佳的表现与成因的回归分析 | 第163-167页 |
第5章 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对策 | 第167-212页 |
5.1 提高教育者专业水平以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感召力 | 第167-180页 |
5.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167-170页 |
5.1.2 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 第170-177页 |
5.1.3 关注接受主体的心理健康 | 第177-178页 |
5.1.4 遵循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规律 | 第178-180页 |
5.2 提升接受主体素质以产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内驱力 | 第180-186页 |
5.2.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能力 | 第180-182页 |
5.2.2 善于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调节 | 第182-184页 |
5.2.3 锻炼思想政治教育意志品质 | 第184-185页 |
5.2.4 培养青年自我教育意识 | 第185-186页 |
5.3 优化教育内容以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吸引力 | 第186-194页 |
5.3.1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 | 第187-188页 |
5.3.2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 第188-190页 |
5.3.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 第190-191页 |
5.3.4 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 第191-193页 |
5.3.5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 第193-194页 |
5.4 创设接受情景以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感染力 | 第194-200页 |
5.4.1 创设主题鲜明的接受情景 | 第195-198页 |
5.4.2 创设催人奋进的接受情景 | 第198-199页 |
5.4.3 创设针对性强的接受情景 | 第199-200页 |
5.5 运用接受媒介以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说服力 | 第200-212页 |
5.5.1 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 第202-203页 |
5.5.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203-205页 |
5.5.3 发挥朋辈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05-207页 |
5.5.4 加强家庭文化建设 | 第207-210页 |
5.5.5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第210-212页 |
结语 | 第212-214页 |
致谢 | 第214-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29-230页 |
附录一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现状的访谈提纲 | 第230-232页 |
附录二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现状的预测调查问卷 | 第232-238页 |
附录三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实现现状的正式调查问卷 | 第238-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