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氛围营造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社会背景第11页
        1.1.2 学科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2.1 孔子学院第12-13页
        1.2.2 中华文化第13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4.1 孔子学院相关理论研究第14-16页
        1.4.2 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研究第16-18页
        1.4.3 建筑现象学理论研究第18-22页
        1.4.4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第22-23页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3-25页
        1.5.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6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1.6.1 论文框架第25-26页
        1.6.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2章 孔子学院教学空间氛围营造相关理论解析第27-39页
    2.1 建筑现象学基础理论概述第27-29页
        2.1.1 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关系第27-28页
        2.1.2 建筑现象学基础理论的梳理第28-29页
    2.2 建筑现象学与空间氛围营造的联系第29-32页
        2.2.1 场所精神奠定场所构建的理论基础第29-31页
        2.2.2 知觉体验延伸场所形成的探索路径第31-32页
    2.3 其他相关理论与空间氛围营造的联系第32-36页
        2.3.1 传播模式与载体对受众认知及文化传播的影响第32-34页
        2.3.2 人与环境关系对空间感知和氛围塑造的作用第34-36页
    2.4 空间氛围营造中场所氛围塑造要素的分析第36-38页
        2.4.1 非语言表达式呈现的视觉要素第36-37页
        2.4.2 物质载体结构组合的空间要素第37页
        2.4.3 触发空间体验共鸣的情感要素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孔子学院教学空间中华文化氛围营造设计分析第39-52页
    3.1 孔子学院教学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第39-42页
        3.1.1 社会因素的差异第39页
        3.1.2 受众因素的差异第39-42页
    3.2 孔子学院教学空间现状及类型归纳第42-45页
        3.2.1 教学空间现状分析第42-43页
        3.2.2 教学空间类型归纳第43-45页
    3.3 建筑现象学理论对孔子学院教学空间氛围营造的启发第45-47页
        3.3.1 构建空间“图式”与“形象”第45页
        3.3.2 构建场所“中心”与“路径”第45-46页
        3.3.3 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氛围营造第46-47页
    3.4 中华文化在孔子学院教学空间场所氛围营造中的应用第47-51页
        3.4.1 中华文化与孔子学院教学空间之间的关系第47-48页
        3.4.2 中华文化元素的提取第48页
        3.4.3 中华文化元素的归纳第48-50页
        3.4.4 中华文化元素的运用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孔子学院教学空间中华文化氛围营造设计模式构建第52-76页
    4.1 中华文化氛围营造原则第53-54页
        4.1.1 功能联系元素应用的合理性第53页
        4.1.2 教学空间氛围营造的多样性第53页
        4.1.3 民族文化空间优化的特色性第53-54页
        4.1.4 空间图式情境表达的认同性第54页
    4.2 中华文化氛围营造目标第54-55页
        4.2.1 统筹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差异第54页
        4.2.2 合理衔接设计元素与课程内容第54-55页
        4.2.3 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第55页
        4.2.4 满足非专业人士的使用需求第55页
    4.3 孔子学院教学空间中华文化氛围营造设计模式的建立第55-57页
        4.3.1 建立设计模式的目的与意义第55-56页
        4.3.2 设计模式的建立基础与依据第56-57页
    4.4 设计模式的框架搭建第57-61页
        4.4.1 语言教学与展示空间中华文化元素主题设计第57-59页
        4.4.2 体验与文化活动空间教学内容元素主题设计第59-61页
    4.5 设计模式的具体应用第61-74页
        4.5.1 文化传播——空间环境的传达第61-63页
        4.5.2 受众——视知觉与信息的转换第63-66页
        4.5.3 知觉体验——形式语言的隐喻第66-70页
        4.5.4 场所精神——存在集结的感受第70-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结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第81-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梯安全钳钳块表面设计及制动温升研究
下一篇:中国传统村落半山村乡土建筑环境保护更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