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污水治理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丽阳坑水系治理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3. 国内外研究比较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 创新点 | 第17-19页 |
二、污水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分析 | 第19-25页 |
(一) 污水治理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 政策理论依据 | 第19页 |
2. 污水治理方式的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3. 构建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二) 非政府主导污水治理的实践分析 | 第21-22页 |
1. 污水治理灵活、方便和快捷 | 第21页 |
2. 污水治理具有不可持续性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三) 政府主导污水治理的实践分析 | 第22-24页 |
1. 稳定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 第22-23页 |
2. 管理理念和方式亟待创新 | 第23-24页 |
(四) 小结 | 第24-25页 |
三、政府主导丽阳坑水系污水治理的现状 | 第25-36页 |
(一) 政府在丽阳坑水系污水治理中的作用 | 第25-30页 |
1. 历史作用 | 第25-27页 |
2. 现实作用 | 第27-28页 |
3. 未来作用 | 第28-30页 |
(二) 政府主导污水治理的效果分析 | 第30-35页 |
1. 污水治理的形式和社会评价分析 | 第30-34页 |
2. 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 第34页 |
3. 社会聚焦度高 | 第34-35页 |
(三)小结 | 第35-36页 |
四、政府主导丽阳坑水系污水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7页 |
(一) 支撑力量不强大 | 第36-40页 |
1. 群众基础不牢 | 第36-37页 |
2. 专业人才匮乏 | 第37-38页 |
3. 科技支撑不够 | 第38-39页 |
4. 财政资金困难 | 第39-40页 |
(二) 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0-43页 |
1. 协调难度加大 | 第40-41页 |
2. 管理方式滞后 | 第41-42页 |
3. 激励机制不足 | 第42-43页 |
(三) 引导机制不健全 | 第43-45页 |
1. 宣传力度不够 | 第43-44页 |
2. 引导手段单一 | 第44-45页 |
3. 缺乏参与平台 | 第45页 |
(四) 小结 | 第45-47页 |
五、完善政府主导丽阳坑水系污水治理的长效机制 | 第47-64页 |
(一) 完善污水治理力量体系 | 第47-51页 |
1. 健全政府主导的组织机构 | 第47-48页 |
2. 加强公众参与的组织力量 | 第48-50页 |
3. 加大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力度 | 第50-51页 |
(二) 提高污水治理管理水平 | 第51-56页 |
1. 明确部门职责任务 | 第51-53页 |
2. 创新管理方式 | 第53-54页 |
3. 打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污水治理平台 | 第54-56页 |
(三)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 第56-59页 |
1. 加大传统新闻媒体宣传 | 第56-57页 |
2. 植入新兴媒体力量 | 第57-58页 |
3.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 第58-59页 |
(四) 实行有效的监督体系 | 第59-62页 |
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 第59-61页 |
2. 加大执法监督 | 第61页 |
3. 有效运用生态系统监督方式 | 第61-62页 |
(五) 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一) 结论 | 第64-65页 |
(二) 展望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