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9页 |
1.1 锌的性质及用途 | 第19-20页 |
1.2 锌的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 第20-21页 |
1.3 氧化锌矿资源 | 第21-23页 |
1.4 氧化锌矿开发利用现状 | 第23-35页 |
1.4.1 氧化锌矿选矿工艺 | 第23-25页 |
1.4.2 氧化锌矿的火法冶金 | 第25-26页 |
1.4.3 氧化锌矿的湿法处理 | 第26-35页 |
1.5 中低品位氧化锌矿清洁综合利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5-37页 |
1.6 氧化锌矿清洁综合利用的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2章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提锌及反应过程分析 | 第39-71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8页 |
2.2.1 实验原料分析 | 第40-45页 |
2.2.2 工艺流程的选择 | 第45-46页 |
2.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6-47页 |
2.2.4 实验步骤 | 第47页 |
2.2.5 样品表征 | 第47-48页 |
2.2.6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8页 |
2.2.6.1 溶出液中Zn~(2+)测定 | 第48页 |
2.2.6.2 浸出液中Fe~(3+)测定 | 第48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48-69页 |
2.3.1 锌品位20.35°/。的1~#氧化锌矿 | 第48-55页 |
2.3.1.1 物料配比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1.2 反应温度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第49页 |
2.3.1.3 反应时间对锌和铁提取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1.4 正交试验优化 | 第50-51页 |
2.3.1.5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溶出渣表征 | 第51-52页 |
2.3.1.6 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反应历程分析 | 第52-55页 |
2.3.2 锌品位7.05°/。的2~#氧化锌矿 | 第55-62页 |
2.3.2.1 物料配比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2.2 反应温度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2.3 反应时间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第57页 |
2.3.2.4 正交试验优化 | 第57-58页 |
2.3.2.5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溶出渣的表征 | 第58-59页 |
2.3.2.6 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反应历程分析 | 第59-62页 |
2.3.3 锌品位29.12%的3~#氧化锌矿 | 第62-68页 |
2.3.3.1 物料配比对锌和铁提取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3.2 反应温度对锌和铁提取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2.3.3.3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溶出渣的表征 | 第64-65页 |
2.3.3.4 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反应历程分析 | 第65-68页 |
2.3.4 焙烧过程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68-6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3章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提锌动力学 | 第71-83页 |
3.1 引言 | 第71页 |
3.2 原理 | 第71-75页 |
3.3 实验 | 第75页 |
3.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75页 |
3.3.2 实验步骤 | 第75页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75-82页 |
3.4.1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差热曲线和失重曲线 | 第75-77页 |
3.4.2 Doyle-Ozawa法 | 第77-80页 |
3.4.3 Kissinger法 | 第80-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硫酸锌溶液的净化和铁铝的回收 | 第83-101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实验 | 第84-85页 |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84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84页 |
4.2.3 样品表征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8页 |
4.3.1 黄铵铁矾法除铁 | 第85-89页 |
4.3.1.1 硫酸锌溶液造矾除铁 | 第85-87页 |
4.3.1.2 造矾过程分析 | 第87-88页 |
4.3.1.3 黄铵铁矾表征 | 第88-89页 |
4.3.2 水解沉铝 | 第89-92页 |
4.3.2.1 硫酸锌溶液沉铝 | 第89-91页 |
4.3.2.2 铝渣的表征 | 第91-92页 |
4.3.3 黄铵铁矾水解制备花簇状氧化铁 | 第92-96页 |
4.3.3.1 黄铵铁矾水解 | 第92-94页 |
4.3.3.2 花簇状氧化铁的表征 | 第94-96页 |
4.3.4 粗氢氧化铝碱溶碳分制备氢氧化铝 | 第96-98页 |
4.3.4.1 粗氢氧化铝碱溶 | 第96页 |
4.3.4.2 铝酸钠溶液碳分 | 第96-97页 |
4.3.4.3 氢氧化铝的表征 | 第97-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第5章 碱式碳酸锌与氧化锌的制备和硫酸钠还原制备硫化钠 | 第101-121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实验 | 第101-102页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101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101-102页 |
5.2.3 样品表征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9页 |
5.3.1 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碱式碳酸锌和氧化锌 | 第102-105页 |
5.3.1.1 氧化锌前驱体表征 | 第102-103页 |
5.3.1.2 氧化锌粉体的表征 | 第103-105页 |
5.3.2 碳酸铵为沉淀剂制备氧化锌粉体 | 第105-109页 |
5.3.2.1 氧化锌前驱体的表征及生长过程分析 | 第105-107页 |
5.3.2.2 氧化锌粉体的表征 | 第107-109页 |
5.3.3 碳酸钠为沉淀剂制备碱式碳酸锌和氧化锌 | 第109-111页 |
5.3.3.1 氧化锌前驱体表征 | 第109-110页 |
5.3.3.2 氧化锌的表征 | 第110-111页 |
5.3.4 硫化钠的制备 | 第111-119页 |
5.3.4.1 硫酸钠溶液的处理 | 第111-112页 |
5.3.4.2 硫酸钠还原制备硫化钠实验 | 第112-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花状氧化锌粉体的水热制备及生长机理 | 第121-133页 |
6.1 引言 | 第121页 |
6.2 实验 | 第121-122页 |
6.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121-122页 |
6.2.2 实验步骤 | 第122页 |
6.2.3 样品表征 | 第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2页 |
6.3.1 OH~-/Zn~(2+)摩尔配比对ZnO粉体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6.3.2 反应温度对ZnO粉体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6.3.3 反应时间对ZnO粉体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6.3.4 花状氧化锌粉体的生长机理 | 第129-130页 |
6.3.5 以氨水为沉淀剂制备ZnO粉体 | 第130-13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7章 碱熔融焙烧提锌渣提硅 | 第133-161页 |
7.1 引言 | 第133页 |
7.2 实验 | 第133-134页 |
7.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133页 |
7.2.2 实验步骤 | 第133-134页 |
7.2.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134页 |
7.2.3.1 碱性溶出液中二氧化硅和铅测定 | 第134页 |
7.2.4 样品表征 | 第13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59页 |
7.3.1 锌品位29.12%的3~#氧化锌矿提锌渣 | 第135-142页 |
7.3.1.1 氧化锌矿提锌渣的表征 | 第135页 |
7.3.1.2 物料配比对硅提取率的影响 | 第135页 |
7.3.1.3 反应温度对硅提取率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7.3.1.4 反应时间对硅提取率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7.3.1.5 提硅渣的表征 | 第137-138页 |
7.3.1.6 氧化锌矿提锌渣与氢氧化钠反应历程分析 | 第138-142页 |
7.3.2 锋品位7.05%白勺2~#氧化锋矿提锋)查 | 第142-149页 |
7.3.2.1 氧化锌矿提锌渣的表征 | 第142页 |
7.3.2.2 物料配比对硅、铅提取率的影响 | 第142页 |
7.3.2.3 反应温度比对硅、铅提取率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7.3.2.4 反应时间对硅、铅提取率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7.3.2.5 正交实验优化 | 第144-145页 |
7.3.2.6 提硅渣的表征 | 第145-146页 |
7.3.2.7 氧化锌矿提锌渣与氢氧化钠反应历程分析 | 第146-149页 |
7.3.3 碱熔融焙烧氧化锌矿提锌渣反应过程分析 | 第149-159页 |
7.3.3.1 锌品位7.05%白勺2#氧化锌矿提锌遼碱溶融焙烧在线拉曼光谱 | 第149页 |
7.3.3.2 非晶态SiO_2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第149-152页 |
7.3.3.3 PbO_2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第152-154页 |
7.3.3.4 ZnO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第154-157页 |
7.3.3.5 Zn_2SiO_4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第157-15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8章 二氧化硅粉体的碳分制备与苛化实验研究 | 第161-185页 |
8.1 引言 | 第161-162页 |
8.2 实验 | 第162-163页 |
8.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162页 |
8.2.2 实验步骤 | 第162页 |
8.2.3 样品表征 | 第162-163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63-183页 |
8.3.1 Na_2SiO_3溶液碳分 | 第163-167页 |
8.3.1.1 碳分净化除杂工艺 | 第163页 |
8.3.1.2 碳分终点溶液pH值 | 第163-164页 |
8.3.1.3 白炭黑产品的表征 | 第164-166页 |
8.3.1.4 硅酸钠溶液碳分过程分析 | 第166-167页 |
8.3.2 碳酸钠溶液的苛化 | 第167-171页 |
8.3.2.1 物料配比对苛化率的影响 | 第167-168页 |
8.3.2.2 碳酸钠浓度对苛化率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8.3.2.3 苛化温度对苛化率的影响 | 第169页 |
8.3.2.4 苛化时间对苛化率的影响 | 第169-170页 |
8.3.2.5 碳酸钙的表征 | 第170-171页 |
8.3.3 硅酸钠溶液的苛化 | 第171-175页 |
8.3.3.1 物料配比对水热产物物相的影响 | 第172页 |
8.3.3.2 苛化温度对水热产物物相的影响 | 第172-173页 |
8.3.3.3 苛化时间对水热产物物相的影响 | 第173-175页 |
8.3.4 纤维状CaSiO_3粉体的制备 | 第175-183页 |
8.3.4.1 分散剂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75-178页 |
8.3.4.2 分散剂用量的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78-180页 |
8.3.4.3 反应温度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80-181页 |
8.3.4.4 反应时间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81-182页 |
8.3.4.5 物料配比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82-18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结论 | 第185-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7页 |
致谢 | 第207-209页 |
博士工作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209-211页 |
作者简历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