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第12-13页 |
1.2.1 创新点 | 第12-13页 |
1.2.2 难点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13-19页 |
1.3.1 定义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3.2 确定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样本的确定 | 第15-16页 |
1.3.4 研究类目的建构 | 第16-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2.1 品牌传播 | 第19-26页 |
2.1.1 品牌的涵义 | 第19-21页 |
2.1.2 品牌传播 | 第21-24页 |
2.1.3 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 | 第24-26页 |
2.2 社交媒体 | 第26-29页 |
2.2.1 社交媒体的涵义 | 第26-27页 |
2.2.2 社交媒体的“六度分隔”理论 | 第27页 |
2.2.3 企业使用社交媒体(socialmedia)的动机 | 第27-29页 |
2.3 中国汽车传播研究 | 第29-32页 |
2.3.1 汽车广告研究 | 第29-30页 |
2.3.2 汽车的国际化研究 | 第30-32页 |
3 中国汽车品牌发展背景介绍 | 第32-36页 |
3.1 中国汽车市场国内发展概述 | 第32-33页 |
3.2 中国汽车市场国外发展概述 | 第33-36页 |
4 Twitter上汽车品牌内容对比分析—以比亚迪、吉利、上汽、大众汽车为例 | 第36-51页 |
4.1 消息来源:以自主原创为主,转发多为与本品牌密切联系的信息 | 第36-39页 |
4.1.1 四个企业的消息来源都是以原创为主 | 第38页 |
4.1.2 中国汽车品牌消息来源形式多样-但不规范权威 | 第38-39页 |
4.1.3 国外汽车品牌消息来源虽单一,却规范 | 第39页 |
4.2 推文形式:以图片+文字的搭配形式最受青睐、链接形式单元素成新宠 | 第39-42页 |
4.3 推文内容:以行为引导为主,关系建构为辅,信息提供次之 | 第42-51页 |
4.3.1 品牌宣传:四大汽车品牌都以行为引导为主要内容 | 第45-47页 |
4.3.2 汽车活动:上汽“GM”举办汽车活动初具规模 | 第47-48页 |
4.3.3 用户互动:大众“Volkswagen”用户关系建构高手 | 第48-49页 |
4.3.4 节日庆典:中国汽车以比亚迪“BYD”见长 | 第49-51页 |
5 传播效果:结合Twitter上四个汽车品牌用户点赞、转发、评论行为分析 | 第51-64页 |
5.1 消息来源以原创性内容用户互动最好,推文形式则以图片+文字形式传播效果最好 | 第52-53页 |
5.2 高关注度:大众汽车以已有的影响力、大量用户和优质的内容占绝对优势,用户互动良好 | 第53-56页 |
5.3 品牌宣传类信息基数大,但用户平均关注度低,传播效果不佳 | 第56-57页 |
5.4 互动类信息最能引发用户点赞、转发、评论行为,传播效果良好 | 第57-59页 |
5.5 态度:在用户评价内容中,以正面和负面评价为主 | 第59-64页 |
5.5.1 负面评价:四大企业集中于售后服务中的服务不周、维修不及时 | 第59-60页 |
5.5.2 正面评价:比较分散,具有针对性,语言简短 | 第60-62页 |
5.5.3 用户突出关心大众Volkswagen汽车品牌的排放问题 | 第62-64页 |
6 Twitter上中国汽车品牌传播内容分析结论 | 第64-68页 |
6.1 以自主原创为主,转发来源多但不够规范 | 第64页 |
6.2 形式多样,以文字+图片的搭配最受欢迎,传播效果最好 | 第64-65页 |
6.3 内容以品牌宣传为主,与用户建构关系的内容少 | 第65页 |
6.4 用户点赞、转发、评论行为在品牌宣传中基数最大,但在用户互动类信息中用户互动性最高,传播效果最好 | 第65-66页 |
6.5 售后服务是短板 | 第66页 |
6.6 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是走新能源,电动化汽车方向 | 第66-68页 |
7 对中国汽车品牌传播及发展建议 | 第68-71页 |
7.1 提高售后服务,建立海外本土维修系统 | 第68页 |
7.2 注重传播策略性,提高用户参与度 | 第68-69页 |
7.3 做目标明确,又有创意的官微 | 第69页 |
7.4 多渠道活跃,及时高效地与用户互动 | 第69-70页 |
7.5 注重大数据技术研究,挖掘用户需求 | 第70-71页 |
8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1-72页 |
8.1 不足 | 第71页 |
8.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