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关于绝热剪切破坏研究 | 第12-18页 |
1.2.1 绝热剪切现象 | 第12-13页 |
1.2.2 绝热剪切本构失稳理论 | 第13-16页 |
1.2.3 实验经验准则 | 第16-17页 |
1.2.4 扰动的线性及非线性失稳分析 | 第17-18页 |
1.3 绝热剪切实验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1.3.1 动态圆柱压缩实验 | 第18-19页 |
1.3.2 动态薄壁管扭转实验 | 第19-20页 |
1.3.3 动态帽型剪切实验 | 第20-22页 |
1.3.4 厚壁筒内爆实验 | 第22-23页 |
1.3.5 压剪实验 | 第23-24页 |
1.4 绝热剪切带宽度、温度演化及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1.4.1 绝热剪切带宽度 | 第24-25页 |
1.4.2 温度演化及测量 | 第25-26页 |
1.4.3 应力状态对绝热剪切带的影响 | 第26-28页 |
1.4.4 材料晶粒度对绝热剪切带的影响 | 第28-29页 |
1.5 绝热剪切的数值模拟 | 第29-32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2 动态帽型剪切实验方法及测试分析技术研究 | 第33-58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霍普金森动态帽型剪切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3 帽型试样剪切区应力、应变分析 | 第34-38页 |
2.3.1 剪切区应力分析 | 第35-37页 |
2.3.2 剪切区应变分析 | 第37-38页 |
2.4 试样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第38-44页 |
2.4.1 试样及有限元模型 | 第38-39页 |
2.4.2 有限元结果及分析 | 第39-44页 |
2.5 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处理的实验验证 | 第44-57页 |
2.5.1 实验方法及测试原理 | 第44-45页 |
2.5.2 霍普金森帽型剪切实验测试 | 第45-54页 |
2.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3 TA2钛合金动态剪切特性及剪切带演化的实验研究 | 第58-94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58-63页 |
3.2.1 材料及试样 | 第58-59页 |
3.2.2 实验设计、原理及测试 | 第59-61页 |
3.2.3 温度测试 | 第61-63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3-85页 |
3.3.1 动态剪切力学响应 | 第63-69页 |
3.3.2 动态剪切破坏过程的微观演化 | 第69-79页 |
3.3.3 绝热剪切带温度演化 | 第79-85页 |
3.4 TA2钛合金绝热剪切带起始及演化分析 | 第85-91页 |
3.4.1 剪切带起始问题讨论 | 第85-86页 |
3.4.2 剪切区表面断裂演化观察 | 第86-91页 |
3.5 应变率对绝热剪切带形成的影响 | 第91-9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4 动态压缩与帽型剪切试样的绝热剪切破坏及其力学响应 | 第94-100页 |
4.1 引言 | 第94页 |
4.2 实验方法及试样 | 第94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4-99页 |
4.3.1 动态剪切特性及破坏响应 | 第94-96页 |
4.3.2 动态压缩特性及破坏响应 | 第96-97页 |
4.3.3 帽型剪切和圆柱压缩实验对比及分析讨论 | 第97-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5 应力状态对绝热剪切演化的影响 | 第100-117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不同压剪角动态帽型剪切实验方法 | 第100-104页 |
5.2.1 实验材料及试样 | 第100-101页 |
5.2.2 剪切区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第101-104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4-116页 |
5.3.1 不同应力状态下绝热剪切特性 | 第104-113页 |
5.3.2 压剪角(压剪比)对绝热剪切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6 材料晶粒度对绝热剪切特性的影响 | 第117-129页 |
6.1 引言 | 第117页 |
6.2 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117-119页 |
6.3 不同晶粒度TA2钛合金压缩性能 | 第119-122页 |
6.4 不同晶粒度TA2钛合金的绝热剪切特性分析 | 第122-128页 |
6.4.1 动态绝热剪切力学响应 | 第122-126页 |
6.4.2 绝热剪切带演化 | 第126-12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9-13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1页 |
7.3 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