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1.1 萱草属种质资源的分类、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8页 |
1.2 关联分析 | 第8-13页 |
1.2.1 连锁不平衡度 | 第9-10页 |
1.2.2 连锁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2.3 关联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 | 第11-13页 |
1.3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4-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6页 |
2.2.1 主要观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 | 第18-20页 |
2.2.2 表型性状统计方法 | 第20页 |
2.2.3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0-21页 |
2.2.4 EST-SSR分子标记引物筛选 | 第21-25页 |
2.2.5 PCR扩增 | 第25页 |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 第25页 |
2.2.7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5页 |
2.2.8 群体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2.2.9 连锁不平衡和关联分析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3.1 主要观赏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26-28页 |
3.1.1 花色 | 第26-27页 |
3.1.2 单朵花开花时间 | 第27-28页 |
3.1.3 主要观赏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28页 |
3.2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 | 第28-30页 |
3.3 EST-SSR分子标记扩增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3.3.1 EST-SSR分子标记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2 群体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3.3.3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4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34-35页 |
3.4 主要观赏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5-37页 |
3.4.1 GLM和MLM两种计算模型的比较 | 第35-36页 |
3.4.2 主要观赏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40页 |
4.1 性状间的相关性有利于提高选择育种效率 | 第37页 |
4.2 群体结构对关联结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 萱草属花瓣中色素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4.4 DFR在观赏植物花色性状中的调控作用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Abstract | 第44-46页 |
附件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