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低温环境下的摄像装置保温结构设计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光机热集成分析概述 | 第13-14页 |
1.3 国外摄像装置的保温技术现状概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外摄像装置的保温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摄像装置的保温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基础 | 第20-32页 |
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第20-24页 |
2.1.1 热传导 | 第20-22页 |
2.1.2 热对流 | 第22-23页 |
2.1.3 热辐射 | 第23-24页 |
2.2 有限元分析基础 | 第24-28页 |
2.2.1 有限元法的概述 | 第24-25页 |
2.2.2 结构分析方程 | 第25-26页 |
2.2.3 有限元热分析 | 第26-27页 |
2.2.4 有限元分析的力学基础 | 第27-28页 |
2.3 低温环境对光学系统成像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1 低温对光学系统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2 温差对光学系统的影响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摄像装置的应用环境分析 | 第32-38页 |
3.1 摄像装置的热环境 | 第32-35页 |
3.1.1 摄像装置的外部热环境分析 | 第32-33页 |
3.1.2 摄像装置的内部热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3.1.3 光学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模型 | 第34-35页 |
3.2 摄像装置的动力学环境 | 第35页 |
3.2.1 振动环境 | 第35页 |
3.2.2 冲击环境 | 第35页 |
3.3 摄像装置的压力环境 | 第35-36页 |
3.4 性能指标要求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摄像装置的热设计 | 第38-54页 |
4.1 确定初始保温方案 | 第38-43页 |
4.1.1 保温措施 | 第38-39页 |
4.1.2 材料选择 | 第39-41页 |
4.1.3 关键部位的绝热设计 | 第41-43页 |
4.2 有限元热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 光学窗口组件的热设计 | 第44-49页 |
4.3.1 窗口的强度分析 | 第44-45页 |
4.3.2 窗口的光机热集成分析 | 第45-49页 |
4.4 保温层厚度确定 | 第49-51页 |
4.5 加热功率计算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摄像装置的整机结构分析 | 第54-76页 |
5.1 支撑结构的设计 | 第54-57页 |
5.1.1 拓扑优化基础 | 第54-55页 |
5.1.2 支撑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 第55-57页 |
5.1.3 支撑结构的安装位置 | 第57页 |
5.2 动力学分析 | 第57-71页 |
5.2.1 摄像装置的模态分析 | 第58-59页 |
5.2.2 冲击响应谱 | 第59-62页 |
5.2.3 正弦振动分析 | 第62-64页 |
5.2.4 随机振动分析 | 第64-71页 |
5.3 摄像装置整机分析 | 第71-72页 |
5.4 摄像装置的环境试验 | 第72-75页 |
5.4.1 低温试验分析 | 第72-73页 |
5.4.2 试验结果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76-77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