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佛教善观念研究--以瑜伽行派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导论第12-31页
    第一节 议题的择定第12-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4-27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7-31页
第一章 善(kusala)与福(pu??a): 一个学术争论的考察第31-77页
    第一节 从道德议题迈入词源分析第31-51页
        一、锚定善概念之原初争议第31-37页
        二、kusala与pu??a词源回溯第37-43页
        三、巴利语词根的新指向第43-49页
        四、kusala与pu??a的分隔与融合第49-51页
    第二节 从词源分析走回道德议题第51-59页
        一、关大眠及其反对者的解决策略第53-57页
        二、kusala与pu??a整合的未竟之业第57-59页
    第三节 从道德论域移步价值论域第59-77页
        一、一个反证: 佛所累积的福德第59-64页
        二、从伦理探出价值的脉相第64-68页
        三、构建价值体系的一般阐明第68-77页
第二章 瑜伽行派善法疏解与体系建立第77-119页
    第一节 善法的界定第77-88页
        一、有部的善法定义第77-81页
        二、瑜伽行派的善法定义第81-88页
    第二节 善法疏解第88-105页
    第三节 善观念体系的重构第105-119页
        一、对象概念与类概念在善法分类中的作用第106-108页
        二、从福与涅槃中还原之对象概念第108-111页
        三、四谛: 佛教善法之一般形式第111-115页
        四、体系构架向观念演绎的过渡第115-119页
第三章 十善与戒律第119-167页
    第一节 十善业第119-132页
        一、十善业的发端及效用第120-126页
        二、十善之律则性与道德性第126-130页
        三、否定性律则之主动化澄明第130-132页
    第二节 律仪戒第132-155页
        一、罪由心定第133-138页
        二、部派释律之客观立场与主观立场第138-144页
        三、有情价值级序可能的两重因第144-151页
        四、受者在业报实现中之独立性第151-155页
    第三节 摄善、饶益戒第155-167页
        一、主动性义务之无限化第155-159页
        二、价值变更的内在逻辑第159-164页
        三、价值变更之疑误辨正第164-167页
第四章 业报与烦恼第167-220页
    第一节 亲证业报第167-182页
        一、天眼明在亲证业报中的合理运用第168-175页
        二、四业报的提出及其解释第175-182页
    第二节 业性的内构造第182-193页
        一、为思与意业划界第182-187页
        二、烦恼之强制力第187-193页
    第三节 烦恼与识第193-220页
        一、受生之根源第193-202页
        二、烦恼与业的重新勾连第202-207页
        三、识流转之考察第207-213页
        四、亲证意识流第213-220页
第五章 苦与道第220-291页
    第一节 苦的麁重质性第220-230页
        一、作为价值感受之行苦第222-227页
        二、苦之麁重义第227-230页
    第二节 灭苦之道与善心所第230-257页
        一、缘苦发出离心第230-234页
        二、“制诸入”的两条路径第234-250页
        三、从修行实践简出善心所第250-257页
    第三节 断相缚之根由与策略第257-291页
        一、相缚的来源第257-263页
        二、从性空扫相转为瑜伽“三性”第263-272页
        三、无分别智讹误辨析第272-285页
        四、断障在现代语境中的再阐释第285-291页
第六章 本愿与愿行第291-343页
    第一节 超出效果价值之德性价值第291-300页
        一、佛之不共法第292-295页
        二、比较价值感之独立质性第295-297页
        三、德性价值与效果价值的二分第297-300页
    第二节 本愿第300-319页
        一、菩提心、发心与本愿第301-306页
        二、本愿在菩萨入第八地中的作用第306-312页
        三、本愿所引菩萨变易生死第312-319页
    第三节 满愿行的资粮与导引第319-343页
        一、智慧资粮第320-329页
        二、福德资粮第329-334页
        三、两种资粮的历时性原理第334-339页
        四、实行回向本愿第339-343页
第七章 大悲与教化第343-394页
    第一节 大悲第343-356页
        一、大悲与同情的区分第343-349页
        二、三缘慈悲的动机界限第349-351页
        三、大悲的殊胜表征第351-356页
    第二节 教化之原则与身土第356-375页
        一、教化的三重原则第357-364页
        二、法身与教化之关联第364-370页
        三、身土与四智第370-375页
    第三节 关于救度之三重驳议第375-394页
        一、不该救度说之驳议第376-381页
        二、救度无效说之驳议第381-387页
        三、救度纵恶说之驳议第387-394页
结论第394-401页
    第一节 佛教善观念演绎方式之回溯第394-398页
    第二节 佛教善观念中遗留的两重局限第398-401页
参考文献第401-408页
攻读博士期间(2012-2015)主要科研成果第408-409页
后记第409-413页

论文共4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盟内部非法移民问题研究
下一篇:认知机制视角下的目的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