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 乳腺癌的现状 | 第12页 |
2 靶向纳米给药系统概况 | 第12-14页 |
2.1 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 | 第12-13页 |
2.2 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分类 | 第13-14页 |
3 化-热联合治疗介绍 | 第14-18页 |
3.1 光热治疗的机制 | 第14-16页 |
3.2 化-热联合治疗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核酸配体修饰的介孔硅-碳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和评价 | 第18-36页 |
1 MSCN-PEG-HB5的合成和表征 | 第18-28页 |
1.1 仪器和材料 | 第19-20页 |
1.1.1 材料和试剂 | 第19页 |
1.1.2 仪器 | 第19-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1.2.1 MSCN的合成 | 第20页 |
1.2.2 MSCN-NH_2的合成 | 第20页 |
1.2.3 MSCN-NH_2的氨基定量 | 第20-21页 |
1.2.4 MSCN-PEG的合成 | 第21页 |
1.2.5 MSCN-PEG-HB5的合成 | 第21页 |
1.2.6 MSCN-PEG-HB5的表征 | 第21-22页 |
1.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22-28页 |
1.3.1 MSCN表面氨基定量结果 | 第22-25页 |
1.3.2 MSCN-PEG-HB5的结构表征 | 第25-27页 |
1.3.3 MSCN-PEG-HB5的性质考察 | 第27-28页 |
2 MSCN-PEG-HB5/DOX的制备及释放评价 | 第28-36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28页 |
2.1.2 仪器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1 MSCN-PEG-HB5/DOX的制备 | 第29页 |
2.2.2 Zeta电荷 | 第29页 |
2.2.3 紫外光谱评价 | 第29页 |
2.2.4 荧光光谱评价 | 第29-30页 |
2.2.5 MSCN-PEG-HB5/DOX的释放与热释放 | 第30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0-35页 |
2.3.1 标准曲线的检测 | 第30-31页 |
2.3.2 载药曲线 | 第31-32页 |
2.3.3 Zeta电荷表征 | 第32页 |
2.3.4 紫外光谱评价结果 | 第32-33页 |
2.3.5 荧光光谱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2.3.6 MSCN-PEG-HB5/DOX的释放与热释放效果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细胞摄取机制研究以及肿瘤靶向性的体内外评价 | 第36-47页 |
1 细胞摄取机制研究和肿瘤靶向性体外评价 | 第36-43页 |
1.1 仪器和材料 | 第36-37页 |
1.1.1 材料和试剂 | 第36页 |
1.1.2 仪器 | 第36-37页 |
1.1.3 细胞株 | 第3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1.2.1 细胞培养 | 第37页 |
1.2.2 FITC连接的纳米载体的制备 | 第37页 |
1.2.3 细胞摄取实验 | 第37页 |
1.2.4 细胞靶向性及竞争性抑制研究 | 第37-38页 |
1.2.5 4℃和37℃细胞摄取实验 | 第38页 |
1.2.6 胞内摄取位置的检测 | 第38页 |
1.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8-43页 |
1.3.1 细胞摄取图像 | 第38-39页 |
1.3.2 细胞的靶向性及竞争性抑制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1.3.3 4℃和37℃下细胞摄取情况 | 第41页 |
1.3.4 胞内摄取位置的检测结果 | 第41-43页 |
2 肿瘤靶向性体内评价 | 第43-47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43-44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43页 |
2.1.2 仪器 | 第43-44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2.2.1 原位乳腺癌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2.2.2 肿瘤靶向性体内评价 | 第44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4-46页 |
2.3.1 肿瘤靶向性体内评价结果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化-热联合治疗效果评价 | 第47-55页 |
1 肿瘤光热效果考察 | 第47-49页 |
1.1 仪器和材料 | 第47页 |
1.1.1 材料和试剂 | 第47页 |
1.1.2 仪器 | 第47页 |
1.1.3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1.2.1 原位乳腺癌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1.2.2 肿瘤光热效果考察 | 第48页 |
1.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8-49页 |
1.3.1 肿瘤的光热效果考察结果 | 第48-49页 |
2 化-热联合治疗评价 | 第49-55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50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50页 |
2.1.2 仪器 | 第5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2.2.1 细胞死亡共聚焦成像 | 第50页 |
2.2.2 细胞毒性研究 | 第50页 |
2.2.3 联合指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2.2.4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1-54页 |
2.3.1 细胞死亡共聚焦成像结果 | 第51-52页 |
2.3.2 细胞毒性评价 | 第52-53页 |
2.3.3 联合指数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生物学效应评价 | 第55-63页 |
1 体外溶血性评价 | 第55-57页 |
1.1 仪器和材料 | 第55-56页 |
1.1.1 材料和试剂 | 第55页 |
1.1.2 仪器 | 第55-5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1.2.1 溶血实验 | 第56页 |
1.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6-57页 |
1.3.1 溶血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2 体内生物学效应评价 | 第57-63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57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57页 |
2.1.2 仪器 | 第57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8-62页 |
2.3.1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 | 第58-60页 |
2.3.2 组织切片H&E染色评价 | 第60-61页 |
2.3.3 炎症分析 | 第61-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创新性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