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AC技术在XX公司加热炉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介绍 | 第12-15页 |
1.3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的发展 | 第15-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此次改造的原因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总体改造方案优选 | 第22-46页 |
2.1 现工艺技术参数 | 第22-25页 |
2.2 现加热炉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3 总体改造方案分析 | 第26-46页 |
2.3.1 物料平衡分析 | 第27页 |
2.3.2 燃料燃烧分析 | 第27-31页 |
2.3.3 炉型选择分析 | 第31-33页 |
2.3.4 燃烧器的选择与布置 | 第33-35页 |
2.3.5 空气管路的设计计算 | 第35-37页 |
2.3.6 煤气管路的设计计算 | 第37-43页 |
2.3.7 煤气平衡分析 | 第43-44页 |
2.3.8 总体改造技术方案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加热炉改造具体实施方案 | 第46-66页 |
3.1 改造加热炉基本尺寸 | 第46页 |
3.2 总平面布局 | 第46-47页 |
3.3 加热炉本体改造 | 第47-50页 |
3.3.1 加热炉钢结构 | 第47-48页 |
3.3.2 耐火材料 | 第48-50页 |
3.4 燃烧系统改造 | 第50-56页 |
3.4.1 热耗计算 | 第50-52页 |
3.4.2 蓄热式烧嘴 | 第52-53页 |
3.4.3 蓄热体 | 第53页 |
3.4.4 换向装置 | 第53-54页 |
3.4.5 鼓风机改造 | 第54页 |
3.4.6 空气管道改造 | 第54页 |
3.4.7 煤气管道改造 | 第54-55页 |
3.4.8 烘炉点火系统改造 | 第55-56页 |
3.4.9 吹扫放散系统改造 | 第56页 |
3.5 排烟系统改造 | 第56-57页 |
3.5.1 空气侧排烟 | 第56页 |
3.5.2 煤气侧排烟 | 第56-57页 |
3.6 水冷系统改造 | 第57-58页 |
3.6.1 净环水系统 | 第57页 |
3.6.2 浊环水系统 | 第57-58页 |
3.7 炉门及其升降机构改造 | 第58页 |
3.7.1 装料炉门、出料炉门、剔除炉门 | 第58页 |
3.7.2 检修炉门 | 第58页 |
3.7.3 清渣炉门 | 第58页 |
3.8 支撑梁及立柱改造 | 第58-60页 |
3.8.1 活动梁及立柱 | 第58页 |
3.8.2 固定梁及立柱 | 第58-59页 |
3.8.3 支撑梁垫块 | 第59页 |
3.8.4 支撑梁和立柱的绝热结构 | 第59-60页 |
3.9 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改造 | 第60-63页 |
3.9.1 能源介质的安全监控 | 第60页 |
3.9.2 炉内温度与燃烧控制 | 第60-63页 |
3.10 燃气(管道)设施改造 | 第63页 |
3.11 加热炉能源介质要求(计算) | 第63-64页 |
3.12 加热炉机械设备 | 第64-65页 |
3.13 项目建设时间节点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加热炉改造后效果 | 第66-70页 |
4.1 改造前后加热炉技术性能对比表 | 第66-67页 |
4.2 加热炉改造后运行状况 | 第67-68页 |
4.2.1 功能验收 | 第67页 |
4.2.2 改造前后能耗对比 | 第67-68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附录一 文中符号及说明 | 第78-80页 |
附录二 能源平衡表 | 第8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