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3页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4-17页 |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 | 第14-15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组成 | 第17-21页 |
1.2.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7页 |
1.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7-18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第18-21页 |
1.3 新型锂离子电池高压电解液 | 第21-30页 |
1.3.1 新型高电压添加剂 | 第22-23页 |
1.3.2 其他类型添加剂 | 第23-25页 |
1.3.3 新型高压溶剂 | 第25-30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3页 |
第二章 实验和仪器方法 | 第43-51页 |
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3页 |
2.2 材料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 常规仪器与方法 | 第44-45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 | 第44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4-45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 | 第45页 |
2.4 电池的组装与拆卸 | 第45-48页 |
2.4.1 电解液溶剂除水 | 第45页 |
2.4.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2.4.3 电极的制备 | 第46页 |
2.4.4 电池的组装 | 第46-47页 |
2.4.5 电池的拆卸 | 第47-48页 |
2.4.6 三电极模拟电解池的组装 | 第48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2.5.1 电池的充放电测试 | 第48页 |
2.5.2 线性扫描伏安和循环伏安技术 | 第48-49页 |
2.5.3 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 | 第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氟代溶剂对高压正极材料Li_2CoPO_4F电化学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51-74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Li_2CoPO_4F正极材料的合成 | 第52-53页 |
3.3 FEC和F-EPE基电解液的配制及电化学表征 | 第53-56页 |
3.3.1 FEC和F-EPE基电解液的配制及电导率测量 | 第53-55页 |
3.3.2 三电极氧化电位测试(LSV) | 第55-56页 |
3.4 FEC和F-EPE作为共溶剂对Li_2CoPO_4F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56-60页 |
3.4.1 FEC和F-EPE基电解液配比的优化 | 第56-58页 |
3.4.2 FEC和F-EPE基电解液与碳酸酯类电解液电化学性能的比较 | 第58-60页 |
3.5 FEC和F-EPE基电解液改善Li_2CoPO_4F电化学性能的原因探索 | 第60-68页 |
3.5.1 微分容量曲线和循环伏安分析 | 第60-62页 |
3.5.2 不同电位下阶跃电流测试 | 第62-63页 |
3.5.3 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 第63-64页 |
3.5.4 电解液对Li_2CoPO_4F表面分解产物的影响 | 第64-65页 |
3.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65-67页 |
3.5.6 Li_2CoPO_4F电极循环后结构表征 | 第67-68页 |
3.6 截止电压对Li_2CoPO_4F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四章 Fe~(3+)掺杂以及电解液对LiCoP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74-85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Sol-Gel法合成Li_(1-x)Co_(1-x)Fe_xPO_4 (x=0,0.05)材料 | 第75页 |
4.3 Li_(1-x)Co_(1-x)Fe_xPO_4 (x=0,0.05)材料的表征 | 第75-77页 |
4.3.1 Li_(1-x)Co_(1-x)Fe_xPO_4 (x=0,0.05)材料的XRD分析 | 第75-76页 |
4.3.2 Li_(1-x)Co_(1-x)Fe_xPO_4 (x=0,0.05)材料的SEM形貌分析 | 第76-77页 |
4.4 Li_(1-x)Co_(1-x)Fe_xPO_4 (x=0,0.05)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77-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 第85-87页 |
已发表的文章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