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4-17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4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1.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第15-17页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7-24页 |
1.2.1 尖晶石型正极材料(LiMn_2O_4) | 第18-19页 |
1.2.2 橄榄石型正极材料(LiFePO_4) | 第19-20页 |
1.2.3 层状正极材料 | 第20-24页 |
1.2.3.1 层状钴酸锂(LiCoO_2) | 第20-21页 |
1.2.3.2 层状镍酸锂(LiNiO_2) | 第21-22页 |
1.2.3.3 层状锰酸锂(LiMnO_2) | 第22-23页 |
1.2.3.4 三元层状正极材料(LiNi_(1.x.y)Co_xMn_yO_2) | 第23-24页 |
1.3 三元LiNi_(1.x.y)Co_xMn_yO_2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3.1 离子掺杂 | 第25-26页 |
1.3.2 表面包覆 | 第26-27页 |
1.3.3 浓度梯度材料 | 第27-28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9页 |
第二章 实验与仪器方法 | 第39-50页 |
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9-40页 |
2.2 材料合成 | 第40-41页 |
2.2.1 富镍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的合成 | 第40页 |
2.2.2 LiNi_(1.x.y)Co_XMn_yO_2(1.x.y=1/3,0.6)化学脱锂样品的制备 | 第40-41页 |
2.3 仪器与方法 | 第41-46页 |
2.3.1 高温合成装置(马弗炉) 28 | 第41页 |
2.3.2 X射线粉末晶体衍射(XRD)及Rietveld全谱拟合方法 | 第41-42页 |
2.3.3 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衍射(SXRD) | 第42-43页 |
2.3.4 高分辨固体核磁(SS.NMR) | 第43-44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4-45页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第45页 |
2.3.7 热重质谱联用(TG.MS) | 第45-46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46-48页 |
2.4.1 极片的制备 | 第46-47页 |
2.4.2 电池的组装与拆卸 | 第47页 |
2.4.3 充放电测试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LiN_(1/3)Co_(1/3)MnO_2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及结构演变研究 | 第50-71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LiN_(1/3)Co_(1/3)MnO_2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1-53页 |
3.3 LiN_(1/3)Co_(1/3)MnO_2首圈股键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研究 | 第53-67页 |
3.3.1 不冋脱裡样品的制备 | 第53页 |
3.3.2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_(1/3)Co_(1/3)MnO_2的SEM图 | 第53-54页 |
3.3.3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_(1/3)Co_(1/3)MnO_2的XRD图 | 第54-59页 |
3.3.4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_(1/3)Co_(1/3)MnO_2的~(6/7)Li NMR图 | 第59-61页 |
3.3.5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_(1/3)Co_(1/3)MnO_2的TG-MS图 | 第61-65页 |
3.3.6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_(1/3)Co_(1/3)MnO_2的~1HNMR图 | 第65-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四章 LiNi_(0.6)Co_(0.2)Mn_(0.2)O_2正极材料的合成、电化学性能及结构演变研究 | 第71-106页 |
4.1引言 | 第71-72页 |
4.2 LiNi_(0.6)Co_(0.2)Mn_(0.2)O_2富镍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2-77页 |
4.2.1 合成方法 | 第72页 |
4.2.2 前驱体与Li_2CO3混合物的TG.DSC图 | 第72-73页 |
4.2.3 不同煅烧温度下的XRD图 | 第73-75页 |
4.2.4 不同锻烧温度下的SEM图 | 第75-76页 |
4.2.5 不同煅烧温度下的电化学性能 | 第76-77页 |
4.3 LiNi_(0.6)Co_(0.2)Mn_(0.2)O_2富镍正极材料首圈结构演变研究 | 第77-101页 |
4.3.1 电化学性能 | 第77-79页 |
4.3.2 化学脱锂 | 第79-91页 |
4.3.2.1 不同脱锂样品的制备 | 第79页 |
4.3.2.2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i_(0.6)Co_(0.2)Mn_(0.2)O_2的SEM图 | 第79-80页 |
4.3.2.3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i_(0.6)Co_(0.2)Mn_(0.2)O_2的XRD图 | 第80-84页 |
4.3.2.4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i_(0.6)Co_(0.2)Mn_(0.2)O_2的~(6/7)Li NMR图 | 第84-86页 |
4.3.2.5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i_(0.6)Co_(0.2)Mn_(0.2)O_2的TG.MS图 | 第86-90页 |
4.3.2.6 不同脱锂状态下Li_xNi_(0.6)Co_(0.2)Mn_(0.2)O_2的~1H NMR图 | 第90-91页 |
4.3.3 电化学脱锂 | 第91-101页 |
4.3.3.1 LiNi_(0.6)Co_(0.2)Mn_(0.2)O_2在3.0~4.7V电压区间内的In.situ XRD图 | 第92-98页 |
4.3.3.2 LiNi_(0.6)Co_(0.2)Mn_(0.2)O_2在3.0~4.7 V电压区间内的Ex.situ XRD图 | 第98-99页 |
4.3.3.3 LiNi_(0.6)Co_(0.2)Mn_(0.2)O_2在3.0~4.7V电压区间内的~6Li NMR图 | 第99-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