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信用评级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19页 |
2.1 信用评级的定义 | 第16页 |
2.1.1 信用评级概念 | 第16页 |
2.1.2 信用评级定义 | 第16页 |
2.2 信用评级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7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2.3 博弈论 | 第17-18页 |
2.3 信用评级的重要意义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邮储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4页 |
3.1 邮储银行背景介绍 | 第19-20页 |
3.1.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介绍 | 第19页 |
3.1.2 邮储银行中小企业贷款规模 | 第19-20页 |
3.1.3 秦皇岛市邮储银行简介 | 第20页 |
3.2 邮储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现状 | 第20-21页 |
3.2.1 中小企业贷款办理流程 | 第20-21页 |
3.2.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现状 | 第21页 |
3.3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3.3.1 调查报告信息不对称 | 第22页 |
3.3.2 信用评级表指标不合理 | 第22页 |
3.3.3 信贷员主观因素影响 | 第22-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4章 邮储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体系构建 | 第24-36页 |
4.1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指标初选 | 第24-28页 |
4.1.1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指标选取原则 | 第24页 |
4.1.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指标初步确定 | 第24-28页 |
4.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指标筛选 | 第28-33页 |
4.2.1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指标相关性验证 | 第28页 |
4.2.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指标鉴别力分析 | 第28-32页 |
4.2.3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确立 | 第32-33页 |
4.3 基于PCA构建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 | 第33-35页 |
4.3.1 主成分分析(PCA)模型介绍 | 第33页 |
4.3.2 主成分分析法在信用评级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4页 |
4.3.3 主成分分析模型构建方法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邮储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应用 | 第36-56页 |
5.1 中小企业客户样本选取 | 第36-38页 |
5.1.1 中小企业定义和划分标准 | 第36-37页 |
5.1.2 中小企业客户样本的抽取 | 第37页 |
5.1.3 中小企业客户样本数据采集 | 第37页 |
5.1.4 中小企业客户样本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5.2 中小企业客户样本数据标准化 | 第38-40页 |
5.2.1 标准化的原因及方法 | 第38页 |
5.2.2 Z-score标准化公式及意义 | 第38-39页 |
5.2.3 标准化样本数据矩阵 | 第39-40页 |
5.3 应用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计算样本数据 | 第40-50页 |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运算 | 第40-42页 |
5.3.2 因子载荷矩阵及主成分解释 | 第42-45页 |
5.3.3 样本客户信用评级得分计算 | 第45-50页 |
5.4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5 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分级 | 第51-54页 |
5.5.1 信用评级结果聚类分析原因 | 第51页 |
5.5.2 信用评级结果聚类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5.5.3 K均值聚类分析步骤 | 第52-53页 |
5.5.4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分级结果 | 第53-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邮储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保障 | 第56-58页 |
6.1 信用评级体系组织保障 | 第56页 |
6.2 信用评级体系制度保障 | 第56-57页 |
6.3 信用评级体系技术保障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