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贵州喀斯特水库中几种典型藻对汞吸附—解吸及光还原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1 汞的环境化学性质第10-12页
        1.1.2 汞的毒性及危害第11页
        1.1.3 汞的迁移和转化及影响因素第11-12页
    1.2 贵州喀斯特水域汞的来源第12-13页
    1.3 贵州喀斯特水域中汞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第13-17页
        1.3.1 贵州喀斯特水库中汞污染现状第13页
        1.3.2 水体汞的微生物反应过程第13-14页
        1.3.3 浮游微生物在汞迁移转化中的意义第14-15页
        1.3.4 贵州喀斯特水域中典型藻的分布及理化特征第15页
        1.3.5 藻对贵州喀斯特汞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影响第15-17页
第二章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7-19页
    2.1 立题背景第17页
    2.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2.3 研究目标第18页
    2.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三章 藻类培养与生化结构的探究第19-2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3.1.1 吸附藻类的培制第19-20页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0-21页
        3.1.3 实验方法及内容第21页
        3.1.4 质量控制第21-2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2-25页
        3.2.1 藻细胞生长曲线特性第22-23页
        3.2.2 红外检测藻细胞表面官能团第23-25页
        3.2.3 藻细胞比表面积判断第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四章 藻对二价汞吸附影响及动力学特征第26-3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4.1.1 材料第26-27页
        4.1.2 主要仪器第27页
        4.1.3 实验方法第27页
        4.1.4 数据分析第27-28页
    4.2 质量控制第28-2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4.3.1 pH对藻吸附汞的影响第29-30页
        4.3.2 藻样投入量对吸附汞的影响第30-31页
        4.3.3 不同藻吸附汞随时间变化第31-32页
        4.3.4 三种藻吸附能力对比第32-33页
        4.3.5 吸附动力学第33-34页
        4.3.6 等温吸附第34-36页
    4.4 讨论第36-37页
    4.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五章 不同藻解吸汞特征第39-4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5.1.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第39页
        5.1.2 实验内容及方法第39-40页
        5.1.3 数据分析第40页
        5.1.5 质量控制第4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5.2.1 藻丰度对汞解吸影响第40-41页
        5.2.2 藻解吸汞随时间变化第41-43页
        5.2.3 不同藻解吸能力对比第43-44页
    5.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六章 藻对汞光化学还原的影响第45-58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6.1.1 实验装置、材料与准备第45-46页
        6.1.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46-47页
        6.1.4 数据分析第47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47-55页
        6.2.1 光波长对Hg~(2+)还原的影响第47-49页
        6.2.2 三种藻在不同波段的光波长照射下对Hg~(2+)还原能力的比较第49-51页
        6.2.3 藻浓度对Hg~(2+)还原的影响第51-53页
        6.2.4 不同波长照射下Hg~(2+)还原反应级数的确定第53-55页
    6.3 讨论第55-56页
        6.3.1 波长对含藻水体Hg~(2+)光还原的影响第55-56页
        6.3.2 藻类的吸附对Hg~(2+)的光还原产生影响第56页
    6.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7.1 总结第58-59页
    7.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本论文获得以下项目联合资助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烧结钕铁硼油泥废料的分类评价及回收研究
下一篇: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研究土霉素胁迫下水体沉积物的反硝化分子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