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钕铁硼概述 | 第11-14页 |
1.1.1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烧结钕铁硼的概述 | 第12页 |
1.1.3 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 烧结钕铁硼加工过程 | 第14-16页 |
1.2.1 烧结钕铁硼生产过程 | 第14-15页 |
1.2.2 烧结钕铁硼加工工艺 | 第15-16页 |
1.3 油泥的产生以及回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油泥的产生 | 第16-17页 |
1.3.2 湿法回收钕铁硼油泥 | 第17-18页 |
1.3.3 火法回收钕铁硼油泥 | 第18-19页 |
1.3.4 Ca还原法回收钕铁硼油泥 | 第19页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21-23页 |
2.1.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1页 |
2.1.2 实验流程 | 第21-23页 |
2.2 测试方法及原理 | 第23-29页 |
2.2.1 元素组成测试 | 第23-24页 |
2.2.2 物相组成测试 | 第24页 |
2.2.3 氧、氢含量测试 | 第24-25页 |
2.2.4 样品形貌测试 | 第25页 |
2.2.5 磁体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2.6 振动样品磁强计 | 第26-27页 |
2.2.7 激光粒度测试仪 | 第27页 |
2.2.8 其它主要实验设备及原料 | 第27-29页 |
第3章 烧结钕铁硼油泥废料的分类评价 | 第29-43页 |
3.1 油泥产生方式 | 第29-34页 |
3.1.1 线切割油泥 | 第29-30页 |
3.1.2 双面磨油泥 | 第30-31页 |
3.1.3 水基切片油泥 | 第31页 |
3.1.4 油基切片油泥 | 第31-32页 |
3.1.5 立磨油泥 | 第32-33页 |
3.1.6 打孔油泥 | 第33页 |
3.1.7 套孔油泥 | 第33-34页 |
3.1.8 无芯磨油泥 | 第34页 |
3.2 油泥的性质分析 | 第34-41页 |
3.2.1 油泥废料的元素组成 | 第35-36页 |
3.2.2 油泥废料物相分析 | 第36-37页 |
3.2.3 油泥碳、氢、氧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3.2.4 油泥废料的粒度分析 | 第38-39页 |
3.2.5 油泥的磁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油泥回收工艺的研究 | 第43-71页 |
4.1 无芯磨油泥回收工艺的研究 | 第43-55页 |
4.1.1 溶剂对无芯磨油泥预处理的影响 | 第43-45页 |
4.1.2 醋酸浓度对油泥预处理的影响 | 第45-48页 |
4.1.3 .超声搅拌对油泥预处理的影响 | 第48-50页 |
4.1.4 废弃液的回收 | 第50-52页 |
4.1.5 双面磨油泥的预处理 | 第52-54页 |
4.1.6 小结 | 第54-55页 |
4.2 再生烧结磁体的制备工艺 | 第55-69页 |
4.2.1 工艺条件 | 第55-56页 |
4.2.2 球磨时间对油泥粉末粒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3 NdH_X含量对再生烧结磁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58-62页 |
4.2.4 Nd_4Fe_(14)B含量对再生烧结磁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62-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