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2 民俗体育的特征 | 第12-13页 |
1.2.3 民俗体育的意义及作用 | 第13-14页 |
1.2.4 关于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5 关于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2.2.3 比较分析法 | 第18-19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19-20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33页 |
3.1 闽台民俗体育进入学校教育的相关政策 | 第20-22页 |
3.2 集美大学与台北体育学院民俗体育师资比较 | 第22-27页 |
3.2.1 对民俗体育的认知度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3.2.2 提高民俗体育技能的意向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3.2.3 掌握民俗体育技能对比分析 | 第26页 |
3.2.4 对民俗体育改造创新认识的对比 | 第26-27页 |
3.3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与台北体育学院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 | 第27-31页 |
3.3.1 对于民俗体育的了解与喜爱情况 | 第28页 |
3.3.2 生活住所附近安排民俗体育活动对比 | 第28-29页 |
3.3.3 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3.4 参加民俗体育运动方式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3.4 两校民俗体育场地、器材的情况对比 | 第31-32页 |
3.4.1 两校民俗体育器材设备情况 | 第31-32页 |
3.4.2 两校民俗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32页 |
3.5 两校民俗体育体育课程设置情况 | 第32-33页 |
第4章 结论与启示 | 第33-41页 |
4.1 结论 | 第33页 |
4.2 启示 | 第33-41页 |
4.2.1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 | 第34页 |
4.2.2 改善民俗体育师资培训方式,构建闽台师资共享交流模式 | 第34-35页 |
4.2.3 发展学生进行民俗体育交流活动模式 | 第35页 |
4.2.4 多途径多功能地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场地器材 | 第35-36页 |
4.2.5 进一步改善民俗体育课程设置体系 | 第36-37页 |
4.2.6 加强对民俗体育项目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 第37-38页 |
4.2.7 促进民俗体育在高校开展的延伸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4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