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钙钛矿材料及应用 | 第12-13页 |
1.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及钙钛矿薄膜制备方法 | 第13-17页 |
1.3.1 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3.2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 | 第14-17页 |
1.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突破及稳定性研究 | 第17-19页 |
1.4.1 效率的提升 | 第17-19页 |
1.4.2 稳定性提高 | 第19页 |
1.5 碳对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制备 | 第19-21页 |
1.5.1 主要结构 | 第19-20页 |
1.5.2 制备工艺 | 第20-21页 |
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各组分的回收 | 第21-24页 |
1.6.1 基板的回收 | 第22页 |
1.6.2 金属电极的回收 | 第22页 |
1.6.3 铅的回收 | 第22-24页 |
1.7 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多孔钙钛矿薄膜对碳对电极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实验器材 | 第27-28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8页 |
2.2.3 表征与测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2.3.1 钙钛矿薄膜形貌分析 | 第29-31页 |
2.4 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特性 | 第31-32页 |
2.5 钙钛矿薄膜特性 | 第32-34页 |
2.6 碳对电极/钙钛矿界面电荷传输机制 | 第34-35页 |
2.7 器件的稳定性和滞后 | 第35-36页 |
2.8 刮刀法制备碳对电极 | 第36-37页 |
2.9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碳对电极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38-45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39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39-40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3.3.1 FTO导电玻璃清洗 | 第40页 |
3.3.2 碳对电极钙钛矿(CsPbBr_3)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40页 |
3.4 性能与表征 | 第40-41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5.1 CsPbBr_3钙钛矿薄膜制备流程图 | 第41-42页 |
3.5.2 光电性能 | 第42页 |
3.5.3 碳对电极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断面(SEM)形貌 | 第42-43页 |
3.5.4 CsPbBr_3钙钛矿薄膜光吸收性能 | 第43页 |
3.5.5 碳对电极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稳定性 | 第43-44页 |
3.6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利用溶解-沉淀法实现碳对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资源化利用. | 第45-55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46-47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47页 |
4.3.1 铅回收过程 | 第47页 |
4.4 碳对电极钙钛矿(CH_3NH_3PbI_3)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回收 | 第47-48页 |
4.4.1 钙钛矿前驱液配制 | 第47页 |
4.4.2 FTO导电玻璃清洗 | 第47页 |
4.4.3 电池的制备 | 第47-48页 |
4.5 测试与表征 | 第48页 |
4.6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8-54页 |
4.6.1 回收工艺 | 第48-50页 |
4.6.1.1 铅的回收 | 第48-49页 |
4.6.1.2 基底的回收 | 第49-50页 |
4.6.2 浸出液中铅的回收及回收率计算 | 第50-52页 |
4.6.3 利用回收的铅重新制备碳对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52-54页 |
4.7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总结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