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创新拓展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民族文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叙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大闹天宫》《大鱼海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向度 | 第17-24页 |
一、文化与民族文化 | 第17-18页 |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形象 | 第18-19页 |
三、叙事与互动性叙事 | 第19-20页 |
四、民族文化形象传播及互动性叙事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一)典型民族文化形象的拟人化 | 第21页 |
(二)典型民族文化形象元素的情感化 | 第21页 |
(三)典型民族文化形象叙事的参与性 | 第21-22页 |
五、民族文化形象与互动性叙事的理论向度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大闹天宫》、《大鱼海棠》中民族文化形象互动叙事的解读 | 第24-42页 |
一、《大闹天宫》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互动叙事演绎 | 第24-31页 |
(一)《大闹天宫》的互动性叙事功能 | 第24-27页 |
(二)《大闹天宫》的互动性叙事声音 | 第27-28页 |
(三)《大闹天宫》的互动性叙事交流 | 第28-31页 |
二、《大鱼海棠》对东方古典神秘气质的互动叙事呈现 | 第31-37页 |
(一)《大鱼海棠》的互动性叙事功能 | 第32-33页 |
(二)《大鱼海棠》的互动性叙事声音 | 第33-35页 |
(三)《大鱼海棠》的互动性叙事交流 | 第35-37页 |
三、《大闹天宫》与《大鱼海棠》的互动性叙事建构 | 第37-42页 |
(一)《大闹天宫》与《大鱼海棠》互动性叙事的相似性 | 第38-39页 |
(二)《大闹天宫》与《大鱼海棠》互动性叙事的差异性 | 第39-40页 |
(三)《大闹天宫》与《大鱼海棠》民族文化内涵的传播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典型民族文化形象互动性叙事的模型 | 第42-48页 |
一、典型民族文化形象互动性叙事的结构层次 | 第42-46页 |
(一)典型民族文化形象关键元素对场景逻辑的链接 | 第42-44页 |
(二)典型民族文化形象叙事对文本话语性的提升 | 第44-45页 |
(三)典型民族文化形象互动叙事对时代故事的创作 | 第45-46页 |
二、典型民族文化形象互动性叙事的建模 | 第46-48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48-50页 |
一、民族文化形象塑造要有选择性的选择民族文化元素 | 第48页 |
二、互动性叙事需要创作者讲故事 | 第48-49页 |
三、典型民族文化形象传播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